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忙于打工校外兼职 无力潜心学术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04-12-07 来源:解放日报

前不久,本市有关部门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时发现,研究生科研能力有“过劳死”倾向:不少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忙于为导师打工,忙于在校外兼职,牵扯了许多精力,很少有时间潜心学术、开展创新研究。

“为导师‘打工’,忙点累点没什么,最怕的是低层次打工,学不到什么东西。”某校一位研究生说,导师从国家一些基金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企业争来有“含金量”的课题,与学生的研究方向相关,让学生一起参与,学生当然乐此不疲。因为,这是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好机会。但很多导师没把学生引入课题研究内核,而只让学生干琐事。如一些文科导师喜欢让学生帮忙翻译,或搞些基础性调查;一些理工科导师让学生重复做技术含量不高的实验;也有导师与人合办公司,让学生填报表、接待客户、办理手续等。“研究生学习只有三年时间,又要学基础课程,又要做论文,哪有那么多时间为导师打杂?”

还有不少研究生或为积累更多社会实践经验,或为一份不菲的收入,从一年级起就在外兼职,除一些必修课外,校园里难觅他们踪影,忙得赛过上班族。

研究生过度忙于打工兼职,结果是自由探索学术的空间被挤压。教育界人士指出,尽管目前研究生群体扩大,研究生教育已不再是单纯地培养学术精英,但是研究和创新能力仍是研究生的基本能力,不该弱化。况且,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学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如何防止研究生扼杀科研能力的现象?有关专家认为,应探索建立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培养一名硕士、博士生,每年投入分别约3万元、4.5万元,都由国家负担教育成本。是否可借鉴发达国家做法,让国家、导师、研究生三方共同分担。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又可以促进学生明确读研目标,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更加努力学习。同时,可增强导师对学生的责任感,如精心挑选学生,把学生领进课题组承担研究任务,让他们尽快成长。

有关人士还建议,高校和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将学位论文抽查“双盲”评议、培养过程检查、硕士点评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等当抓手,加强质量监控。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