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生,连最基本的英文经典名著《双城记》、《简爱》、《傲慢与偏见》等都没读过,专业素养堪忧。”近日,在上海外文学会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主办的首届华东地区英语专业教学研讨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名誉院长、博导何兆熊呼吁:高校英语专业发展必须回归“本色”。不少与会专家都深有同感。
“流行”语言训练压缩专业教育
何兆熊指出,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存在一个误区,即只把英语当作语言工具,进行语言技能训练,而淡化了英语文化修养教学。如英国文学课程,按大纲要求必须学习一个学年,不少学校却压缩到一个学期,个别学校甚至把专业教学内容全部压缩掉了。
目前,各种英语教育资源丰富,即使不读英语专业,学生也能学会一口流利英语。这种情况下,忽视深层次英语文化修养熏陶,英语专业将毫无特色。出版界人士指出,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英语文化修养,出版社不敢放手让他们从事英文作品编校,最终定稿还要请老教授把关。
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可“异化”专业
近年来,“热”了多年的英语专业,似乎开始转“冷”。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单纯学习英语,毕业后将很难适应社会需要。为此,不少高校英语专业开始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在英语专业开出金融、法律、新闻、经贸等方面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何兆熊认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英语专业发展方向,但这类课程不能“喧宾夺主”,影响专业课程的开设,否则英语专业有可能被“异化”成其他专业。
专家提出,英语专业必须坚持“本色”,同时调整毕业生“市场定位”,以培养高层次英语专门人才。只有具备比一般英语学习者更高的英语应用水平和扎实的英语文学文化基础,英语专业毕业生才能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