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在部分高校校长手中流传,并在这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领跑者中引起震动和深思。他直率地发问,当很多贫困学生接到入学通知书,却因付不起学费无法报到时,我们有什么理由超大规模地扩建校园,建造豪华的“标志性”大楼。
“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读着杨教授的文章,笔者马上想到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这句名言。可是,看看周围,建一流大楼仿佛成了建一流大学的代名词:复旦大学为迎百年校庆兴建的标志性建筑———双峰裙楼(双峰各有33层)将于明年竣工,11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为复旦大学在1952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时全校建筑总面积的近两倍,这无疑是世界高校中罕见的高层建筑。上海交大在闵行新校区建成后,又开始了二期工程,校园总面积也将超过5000亩。全国共有50多个大学城正在兴建,其中,南京的仙林大学城,宣布投入50亿元,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相当于26个北京大学的面积。正如舆论反映的,中国高校的圈地运动如火如荼,中国人民大学也把“大楼”作为全新办学理念之一。
建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大楼吗?目前,在学术界比较认同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培养出国际著名的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才;师资队伍中有一批世界大师级学者;有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科学研究领导世界潮流并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为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包括对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等。从这些基本条件中不难看出,建一流大学肯定不能光靠建大楼。在世界大学排名的各项指标中,并没有校园面积、建筑面积之类的项目。如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占地不过1820亩,在剑桥、牛津,到处都是古老陈旧的建筑。要论建筑规模与豪华程度,那些世界一流大学普遍赶不上国内一些重点大学,甚至不及很多普通高校。
那为什么很多学校非得把一流大学与一流大楼等同起来?媒体曾报道这样一件事,英国诺丁汉大学曾意外地得到了1000万英镑的奖金。学校讨论这笔钱的用途,一致决定以5万英镑的年薪,从世界各地引进200名优秀人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诺丁汉大学实力大增,在不少领域的排名纷纷上升。对此,一位中国大学校长感慨:“这笔钱如果到了中国高校手里,第一个用途很可能就是拿来盖楼。”
透过这个例子不难看出,把一流大学与一流大楼等同起来,与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有关。
还有体制因素。有位大学领导坦言,热衷投资于教育者,不一定懂得教育,希望投资见效,最快的途径就是盖房子。例如“211工程”,中央部委规定只能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而很多地方政府支持教育的方便办法是“赠地”,或低价出售土地,同时银行对教育建设贷款也特别优惠。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不盖楼就争取不到上级资金,不盖楼就得不到贷款———为什么不盖楼?此外,大学不是象牙塔,一些政府官员需要漂亮的大学显示自身政绩,一些教育家们也需要官方青睐,一些不法建筑商与一些贪污腐败分子也渴望在建楼中分一杯羹……建大楼就成了惟一选择。
今年7月,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清单中披露,许多高校建大楼的贷款,40%到80%靠收学杂费来还本付息。不断攀升的高校学费,与大学热衷建大楼也有着密切关系。对优秀贫困生的关怀,对学生的人性化关爱,是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的品格,也是衡量一流大学的重要因素。没有大爱,何来大学?当越来越多优秀学子因交不起高额学费无法步入大学的时候,当庸俗气、市侩气毫不遮挡地渗透进大学的时候,那些充满铜臭、功利、自私、慵懒的大学,不管其校园多么风景如画,大楼多么豪华气派,其离“世界一流”只能是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