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背景:
周卫中:管理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1993年赴日留学,在完成语言学校的学习后进入日本明治大学管理学院学习,1998年成为该院第一位从本科三年级跳级进入研究生院的学生,1999年被选拔为日本政府奖学生。研究生期间,师从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小笠原英司教授和著名管理心理学家山田雄一教授,2003年3月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进入中央财经大学工作。
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校学生亦积极参与了本校赛区的预赛挑战。借此机会,本报记者走访了留日回国的商学院周卫中老师,就同学们对“挑战杯”创业大赛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以及中日两国大学生创业的异同等情况进行了专访。
首先,我请周老师谈了自己对“挑战杯”优点与不足以及改进方面的看法。他肯定了这项竞技项目的必要性,“一是满足了大学生创业的欲望与要求,而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比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当今社会注重的就是创新精神,这样可以使他们受到一些启发与锻炼……” “至于不足,我想主要为事业内容方面的缺陷。我校学生设计的方案大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比如二手市场,服装市场,电子商务等等。如果计划做产品,就会遇到一些技术、工艺和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我们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所以很难有可行性强的创业方案。再有一点,就是内容雷同,缺少核心技术或管理模式,被模仿性可能性较大,这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怎样改进,周老师认为“准备时间需要增加,组织工作程序化,单位或评委的规范化等,尤其在预赛、复赛阶段;再一点,学校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用讲座的形式,将方案的可行性、风险,以及创业计划书的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做一些详细介绍,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在参赛之前,了解创业计划为何物。”
创业计划毕竟与实践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在于“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方案的制作往往对实际考虑不足,与真正的商业计划有一定距离,难以吸引风险投资,这就很难达到大赛的初衷目的。”
从创业大赛引发了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就是大学生创业。周老师说:“有人质疑:这与大学生自身的学业是否冲突?我想这个问题应该辩证看待。可能在时间管理和精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关键要看学生本人如何处理;而大学生创业的优点,不管从人际关系、管理经验,还是风险意识等方面都会得到提高。即使创业不成功,对未来工作也是有利无弊的,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鼓励,积极正确引导,使人们转变观念。商学院正在酝酿开办‘创业先锋班’,就是为了满足同学们日益高涨的创业教育需要,同时通过实施小班授课和导师制,试图摸索出一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模式。”
周老师在日本留学多年,那么像日本这样一个发达国家,有没有类似我国的“挑战杯”呢?“日本设置创业相关课程大概在90年代末,这与我国大致相同,起步都比较晚,其发展也没有我国迅速。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经济发展状况与创业的关系。经济越发达,学生的创业意欲就相对较弱,因为毕业很容易找到工作,而且薪水高、待遇好。有调查表明,学历与创业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学历越高,通过就业实现理想的可能性越大,很难冒险去创业;而学历较低的人则不安于现状,这就是穷则思变的道理;再有一点就是社会对创业的认可的问题。可以说,十年前日本人的人生设计基本上是考上名牌大学,进入大企业,这样就能四平八稳地渡过一生。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经济形势的长期低迷,许多知名的大公司也开始裁员。因此,日本的大学生创业也逐渐活跃起来。有些大学也开展了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业者,并针对中小企业业主子女实施相关教育。如大阪商业大学在2001年开办了大阪商业大学创业先锋班(OBP),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日本的一些教学模式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导师制、小班教学,不仅促进师生间交流,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
我们的谈话在中日对比中结束了。中国的大学生创业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就像周老师所说,“这是社会和经济使然。‘挑战杯’也将继续为它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目标而红火地开展下去……借此机会,我祝愿祖国,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因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更加璀灿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