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财经大学第二届“挑战杯”创业大赛正“火拼”得如火如荼之际,记者了解到去年,我校首届“挑战杯”创业大赛就硕果累累,赛后推举到北京市参加评比的十份作品有七份获奖,一份二等奖,六份三等奖。循着“创业者的路”记者找到了二等奖作品的作者之一,01级保险系谢倩同学,请她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她参加创业大赛的经历和感受。
很好的经历
记者事先了解到这份二等奖作品主题是一个提供MBO收购业务咨询的咨询公司,目标客户主要是CEO等高层管理人员,心想这样一份创意的作者定是一个精明干练有着女强人风范的人,可从教室走出的却是一个长发飘飘,总是报以可人微笑的温柔女孩。
当被问及时隔一年再回首,如何评价去年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的经历时,谢倩同学不假思索的回答“这是很好的经历”。谢师姐鼓励师弟师妹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和类似性质的比赛。她说在比赛中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齐心协力去做一件事,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经常有思想碰撞的火花。这种“激烈的争吵”能够帮助你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不要把它看得太难,只要用心去做就可以了”。谢师姐说我们这种经济管理类学校的“挑战杯”创业大赛不需要很多所行业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培养 同学们以企业所有者或管理者的身份全面地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创业的内容或理念很重要,但形式或思想的架构同样重要。内容方面的东西可以通过查找一些资料、书籍获得,更主要的是你在学习借鉴一些成功案例后对企业整体框架,发展目标,潜在风险等问题的把握,是一个思想认识上的整合与升华的过程。
在被问及是因为平时对创业已有所了解或对创业主题有所关注才来参加比赛还是因为想参加比赛而去查找资料以确定主题时,谢师姐直言不讳回答是后者。她说作为一个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没有了解,实践经验少这个问题无法解决。而且参加比赛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就是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因为要参加比赛,所以你要去查找资料,要去关注一个问题,要去学习相关知识,要去多角度的考虑分析这个问题,要去写报告等等。等这些事情都做完了,很累,可你会发现你已经收获了很多。
“您觉得您的作品为什么会在一百多份作品中脱颖而出?”记者很关心成功的奥秘。“创新是一方面吧。像我们的选题MBO收购咨询是一项未被人发掘的,市场前景很不错的项目。还有以往我做过很多社会实践,写过很多标书,报告,和论文 。这些经历使我的思维有一个很好的架构,条理比较清楚,文字也比较占优势吧。所以我说要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即使你的想法不能成为现实,即使你没有获奖,至少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相关的问题,你就比别人更容易‘下手’了。而且说不定某一天会有合适的机会使你的想法成为现实呢!
很难实践
记者在了解到谢师姐正在准备考研时不禁问到“你为什么不创业呢?把你的获奖作品变成现实成果.”“那太难了。”谢师姐说他也曾想过创业, 但涉及到细节时发现难度很大。她说大学生创业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从学得一身武艺为别人打工到追求自己的理想。大学生创业也是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考研,出国,找工作,而体验“激情与理性并存”的创业人生。但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太大了,主要是资金与经验。靠家里和大学生个人的力量筹措资金是不现实的。而其他融资渠道又不畅通。经验是另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我们大学生走出校园可以说什么都不懂,是的,经验可以积累,可是用五年或十年的青春和几万几十万的资金去玩一场前途未卜的创业游戏。我想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胆识和勇气。
在提及“我们学校的创业大赛都只是一些‘纸上谈兵’的报告,很少能转化成生产力,这种比赛意义不大”时,师姐否定了记者的看法。“像我前面所说得我们的‘挑战杯’意义是很大的。虽然我们不能像清华那样的理工类院校一样有技术和专利方面的优势,并把它们转化成生产力。但我们文科院校的学生思想比较开阔,敢想,想得也比较好,这是我们的优势,这也是大赛要激发和培养的。给大家一个锻炼的机会,培养一种思维的方式,激发创业的激情,这些同样重要。”
采访接近尾声,谢倩师姐仍然是一脸温柔的笑容,她真诚地鼓励学弟学妹们——“那是一次很好的经历,多参加吧!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