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某大学一位在校大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述说了她暑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其间充满着一个年轻人在课堂与社会、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徘徊与思考、困惑与希望。现摘录如下:
老师告诉我国情,老师告诉我理论,老师告诉我责任……老师告诉我一切,老师希望我相信他教授的一切美好事物。而我只能用“知道了”回答,我不了解真实的世界,我想自己看一看。
7月,我和我的同学走向了黑土地、军营、民族自治州、第一所希望小学……在这些地方,我们第一次体验了老知青的忠诚、戍边官兵的辛苦、乡村教师的无奈;第一次了解到中国之大,中国问题之复杂;第一次触摸身上肩负的责任;第一次看清自己对现实的一无所知。
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祖辈的苦难和父辈的辛酸,对于过去我们不懂,所以抱怨和挑剔成了“家常便饭”。我们又是读书最多却最不相信书本的一代,对“传授”有着极强的逆反心理,即使表面是顺从的。当媒介带来的海量信息与老师口中的“一片大好”形成强烈反差的时候,我们对社会的存疑在一点点的加强。我们希望在大学的自由空间中,可以获得老师的解释,然而很多却是老师难以言明的。我们不知道何去何从,我们知道这个世界远不像老师描述的那样。老师担心我们的现状,于是不断增强光明一面的教育,却愈发加重了我们的摇摆。这不是老师的不断灌输可以解决的。
9月,当回到校园的时候,我们理解了老师曾经教的每句话。虽然我们的困惑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消解,但对社会现实却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们的抱怨转化为思考,学会了以更包容的心态面对社会。
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群可以称为“脊梁”的人,看到了不同境遇中依然笑对生活的人们。是他们,驱散了我们曾经的存疑,让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感动、美好与积极的思考。
唯一的遗憾,是这一次少了老师的身影。出行中,我们总会碰到与课堂知识反差很大的事情,总会有想不明白、不知道该如何去想的事情。每当这个时候,我总希望有位老师出行前能告诉我思考的方向,出行中能够释疑解惑;甚至希望学校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放在假期的这段实践中。也许,这样我会不必经历存疑和摇摆就能更好地了解老师的观点。然而,回到课堂上,我再次发现老师不了解我们的经历、不了解我们的想法,依然故我地讲解着他的理论和片面的“光明”。我们不再是小孩子了,我们不再为了成绩而死记硬背老师给定的答案,我们需要老师带领我们共同面对真实的世界。
老师,让我们出去走走看看吧!老师,和我们一起走走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