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莉,女,毕业于我校金融62级2班,现任湖北省水利厅纪委书记。母校变化很大是每个校友都有的感叹,我们的访谈也由此开始。
“变化太大,找不到来学校的路了”
记者:从外地回到母校,感觉学校和学校周围有什么变化吗?
朱女士:变化太大了!我离开学校后好多年没回来过,现在都找不到来学校的路了。我们在校时学院南路沿途有很多农田,当时西直门还有老城墙,从学校去西直门的公车只有16路,而且很早就下班了,晚上没车只能从西直门走回来。现在交通方便多了,有很多公共汽车。
学校的变化也很大。以前一进门就是一条林荫道通到大操场,我们那时住的是小四合院,中间还有个小喷泉,喷泉四周一年四季种着不同的花,东西南北都有三层的宿舍楼。那时只有三个专业:财政、金融和会计,一共四百人左右,后来逐渐增加了招生人数。现在和我们那时完全不同了,一进学校大门就是新教学楼,校园的环境也很好。看到你们朝气蓬勃的样子想起我们自己当年的情景,感觉一代比一代强了。
记者:你们当时在学校有什么课外活动呢?
朱女士:那时的活动比较单调,下课后在操场上跑跑步、打打球或者给广播站写稿,不像你们现在课外活动那么多,可以参加校外活动或者上网啊……我们那时经常晚上沿着学院南路跑步,一直跑到魏公村再跑回来。因为我在中学时是上海黄浦区青少年田径队的队员,一口气跑两千米没问题。
上大学时的收获与遗憾
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朱女士的大学本科生活持续了六年。在这六年中,虽然也有一些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但是谈起在学校的收获,朱女士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大学时您觉得自己的专业怎么样?
朱女士:进校时对金融专业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是和银行有关。后来渐渐喜欢自己的专业了,工作时因为喜欢金融不管工作的远近都希望能够坚持自己的专业。
记者:您觉得在大学时的最大收益是什么?
朱女士: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我们作为工作队到农村去参加了两次“四清”活动,一次是去北京郊区顺义县,一次是去河南,不管当时目的如何效果如何,我感觉收获很大。那时还得下乡参加劳动,和农民吃、住、生活在一起。他们很穷,我们还拿被子和他们一起盖。当时几乎顿顿吃红薯:红薯糊糊、红薯面、红薯干、红薯饼,唯一的菜就是红薯叶子。有时还要吃榆钱、海草,吃都吃不饱,根本顾不上营养搭配。后来还去山西的农村半年实习农村金融。虽然吃了很多苦,但这些都是在学校接触不到的,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也是非常宝贵的经历,为我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记者:那您在大学中有什么遗憾吗?
朱女士:如果说遗憾,应该是当时的客观条件造成的。那时如果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我想我还会读下去的。可惜当时的社会没那个条件,等有了条件后我们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了。虽然在学校打下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是实际操作跟学校教的不完全相同,还有一定的距离,距离的缩短就全得靠自己了。我刚到企业时听别人说专业术语有些听不懂,一些报表也看不懂,感觉到在学校学的知识不够用就自学了会计等,自己不学肯定是不行的。当时有一种很强的好胜心和上进心,加之不想给中财丢脸,要维护中财人的形象,自学了很多东西。
记者:作为中财毕业的学生,工作后您觉得自己和别的学校毕业的学生相比有什么优势呢?
朱女士:中财的教学理念有我们自己的优势——讲究实用,不像有的学校只重视理论知识。教学本身就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学习中也讲究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让同学们在工作后能够合理运用大学时学到的知识。我们应该感谢母校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条件。
“两次差点没命”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里,当领导不过是坐在办公室里喝喝茶、批批报告,有时坐着小轿车到下面转转。然而,听了朱女士的话后,我们对“领导”这个词又有了新的认识。
记者:能不能跟我们聊聊您工作中比较特别的事呢?
朱女士:我曾经有几次机会离开现在的工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校长以前是咱们学校的老师,他曾经邀请我去当老师,还有几次回银行的机会,但由于我的坚持最终还是留了下来。我们常常下乡,都是走很差的路,有时甚至连路都没有,只能走晃来晃去的吊桥。有一次下去检查,下雪了路上都是泥浆不能走,穿了套鞋但走路还是很困难。
印象最深的是有两次差点没命。94年有一个下属单位修电站,我到山上工地检查钢管时,由于路太差,下来时摔了个后滚翻,滑了下来,胳膊上两根骨头断了。当时幸好是向右摔,左边就是5米多高的陡崖,要是向左摔就没命了。98年抗洪期间,由于一个居民在家里的厨房挖水造成管涌,我被省长派去调查。在那的时候就觉得胃痛,当时以为是肠胃炎犯了,没有太在意。第二天回来开会时疼的直不起腰了才发现是急性阑尾炎,赶紧住院。由于当时抗洪形势严峻,就像《惊涛骇浪》等影视作品中演的一样,出院后就弯着腰赶往抗洪第一线了。所以,当领导并不意味着发号施令,不意味着待遇好,不意味着多拿钱。
采访就要结束时,朱女士希望通过我们的报纸对所有在校的校友说:“在大学期间要珍惜学习机会,应该尽量多学知识。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和机会了。还应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尽力适应社会并保持中财人的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