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排行榜。很快,大学排名之风劲吹我国。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于是一些中国学者就步入了中国大学排名的行当。198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民间大学排名。此后,民间的大学排名纷纷出笼,迄今已有20余个单位发表过50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名。
应市场经济之运而生的大学排名有着其积极的社会意义:一是它吸引国人关注高等教育;二是它能动态地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三是它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引导着学生择校;四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流向,影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五是它激励大学间的竞争,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
尚未步入成熟的大学排名也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首先,我国大学发展自身存在严重失衡,这决定着我国的大学评估难以实现公平。我国大学理科的师资约占全国大学师资总数的80%,文科的师资约占全国大学师资总数的20%。这个数量比反映到文理科的具体得分上,就会出现理科得分约占80%,文科得分约占20%的情况。
其次,评价主体皆为非官方团体和机构。他们以引导学生及家长择校和赢得商业利润为目的。这种在逐利动机驱使下的评估,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得不少指标数据的统计缺乏真实性和公信力,其评价的结果也总是表现出很大的出入,因此难以确保其评价的公平与公正。
第三,评价的指标体系不规范,不统一,缺乏权威性。在评价指标和评价信息的采用上各行其是,有的评价指标只考虑产出的目标评估,全部使用源生数据;有的重视总量,特别是招生的数量;有的则重视现在,没有列入积累性指标;尤其在评估中重理轻文,从而导致评价结果的差异和失真。如中国人民大学在2002年网大(一家较大的教育门户网站)的排名中,位居第9名 ,而在同年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推出的全国高校100强中,仅位居第44名。此外,国内所有大学综合评价单位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自报数据和不能公开的内部数据。由于自报数据有伪饰的可能,而内部数据又不能公开,这就为大学评价中的黑箱操作和伪饰行为提供了可能。鉴于我国现行大学排名具有主体上的非正式性、结果上的直观和不一致性、时间与内容上的随意性、排名方法的简单与不规范性等,使得大学排名的结果缺乏权威性,使其很难作为对大学实力与绩效的科学评价,而只能作为民间的一种自由评价。
前些年,由于我们缺乏对高校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的足够了解,由于从事评价的民间机构对我校的真实情况缺乏全面的掌握,也由于其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缺乏规范和科学等原因,在2002年及此前推出的中国大学100强中,我校皆未名列其中;在2003年的全国高校排行榜中,我校仅屈居第141名。这一排位大大低估了我校的实力和应有的地位,严重偏离了我校的发展实际。随着我校教学科研能力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我校办学实力的显著增强,尤其是随着大学评估方法与评估体系的日益科学和规范,新近由《中国青年报》发布的2004年全国121所重点高校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我校名列第74位,我校的学校声誉高居全国第28位;在同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高校科技竞争力评价”中,我校在全国语文财经政法类高校中列居第7位,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中,位居第48名;在近期《中国教育报》公布的“2002-2004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我校应用经济学名列全国第10位,这些排名已开始接近我校所处的实际地位。
尽管我国的大学评估存在诸多不是,但它作为一种社会监督机制——民间(包括研究机构、评估组织、传媒)有权力对大学进行监督,有理由要求花了国家大量资源的大学办出效益,以出色的成绩回报社会,因此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同时,作为一种社会需要,大学评估也有着自身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条件,因此,它的存在又是必需的。
总之,尽管目前现有的大学评估体系和社会评估机制存在诸多缺陷和不少不尽人意,尽管我们对它尚不甚习惯,对其所存在的问题难以接受,但从长远看,高校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估是必然的趋势,它不会因为我们的好恶而止步。因此,对于大学排名,既不能过于看重,亦不能不屑一顾。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影响日深而一味迎合,盲目攀比,从而让这些排名指标左右我们的办学方向,更不能因为它的某些不科学、不合理,或怨天尤人,或嗤之以鼻,乃至一概否定。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练好内功上,尽心竭力搞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既正视方兴未艾的大学评估的存在,并采取正确态度积极应对,又坚定自己的办学方向,结合本校实际,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