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主体:9月20日,金诚信用和广发银行在北京联名发行了首张大学生信用卡。首都大学生只要申请大学生信用卡,就可以建立自己的信用档案,在校期间的消费还款记录毕业时能以个人信用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求职单位。同学们很看重信用卡提供的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报告,因为这“对找工作将有很大帮助”。
作为首张大学生信用卡,按照发卡人的说法,“从此大学生的个人信用记录不再是空白”是其意义所在。但是,填补空白之举是否真的有意义,还得看会给当事者带来什么,当事者是否买账。不过,由于信用卡的增值产品“信用报告”能给当事者就业提供帮助,所以大学生信用卡受到大学生欢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也正因如此,发行大学生信用卡的真正意义也就不局限于为大学生们超前消费提供方便,还包括其增值产品所带来的更为久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大学生信用卡的出现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信用,究竟如何才能得到人们的真正重视?对此,大学生信用卡作出了回答:必须让人们感觉到信用有用。“有用”包括正反两个方面:让守信者因守信得到好处,让不守信者因不守信受到惩罚。
让人们感觉到信用有用,应当成为我们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出发点。这其中要做的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增强守信必然有利、失信必受惩罚这一因果关系的可信性,而如果情况相反———无信用者赚便宜、讲信用者吃亏的例子随处可见,倡导守信便会是一项很难完成的工作。
很不幸,我们面临的现状还很不乐观。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是不讲信用的典型,为什么不断遭受打击还绵延不绝?一个能被人们广为接受的解释是有利可图。这样的解释当然没错,因为这符合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但这样的解释显然不够深入。我们从前述可信性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是因为失信必然受惩罚这一点的失效所致———失信者所受的惩罚赶不上巨大的收益,而这种失效的产生,更多的原因恐怕在于政府部门的打击力度不够,甚至暗中保护以从中分利。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个别政府部门中存在的不守信现象,比如有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钱一进来就变脸。由于政府部门的行为对公众有着更强的示范性,所以一些人对“守信有利、失信受罚”这一因果关系的可信性不认同,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