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非典使我国经济一度跌入低谷,而随着非典的结束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转入正轨,国民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正在稳步上升,但是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问题还比较突出,尤其是经济局部过热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那么,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怎样的,“看得见的手”应伸向何方?
9月22日下午,我校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贺强教授就此问题在217教室为同学们做了“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走势分析”的专题讲座。
以史为鉴:中国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在政策引导下的,投资推动型的经济
贺强教授首先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经济、政策运行的历史和特征,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经济改革初期再到深化改革时期各阶段的经济运行特征得出了规律性的结论:就是当某一年,宏观调控政策一放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扩大,当年的经济就像吹起的一个皮球迅速膨胀。全国就像一个大工地,各种项目全部上马,钢材水泥价格上涨,电力短缺,运输紧张。而往往不出一年,经济就全面衰退。中国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在政策引导下的,投资推动型的经济。宏观调控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何运用好它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聚焦现在:经济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突出,中国已明显产生投资膨胀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总量、结构性问题与制度性问题相互交错,使经济增长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贺强教授认为,现在有六大矛盾:通货膨胀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并存,城市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与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偏低并存,居民收入的高增长与消费需求的相对萎缩并存,宏观经济的较快增长与某些微观企业的效益低下并存,银行利率偏低与商品价格总水平上升局面并存。这些问题是深层次的,而它们的外在化、显现化则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导致的投资膨胀即经济局部过热问题。
今年一二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这表明,我国已明显产生投资膨胀问题,而投资膨胀对经济发展带来三大问题。首先是“圈地”膨胀。任何项目都是投资在土地上的,投资会占用大量耕地。2003年底,由投资所带来的可用耕地面积减少2亿亩,这造成大量农民与土地分离。其次是信贷膨胀。今年第一季度以来,银行增加贷款238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银行贷款增幅达到59.2%。再者就是通货膨胀。今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8%,环比增幅超过1%,以上情况造成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
宏观调控: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动用行政命令手段和总量调节的办法。
面对投资过热的问题,政府采取了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措施,具体表现在:第一:认真清理在建项目,严控新上项目,提高钢,电,水泥等行业建设项目的资金比例,直接压缩投资规模。第二,加强土地管理,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清理整顿,这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办法。第三,适度控制信贷规模,加强信贷管理,银监会也加强了对银行信贷的监管和约束, 商业银行开展独立审贷。
这些措施在上半年对于治理投资过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从七八月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回至31.4%。而且由于对人民币汇率的低估,造成了外资的大量流入。在物价方面,加息延后的判断基本可以确立,但涨价压力依然很大。总之,从总体来看,货币政策效果明显,但是如果货币信贷增速继续下滑,将会对明年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适度从紧:其目的是要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不是限制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宏观调控,究竟是以调总量方法为主还是以调结构方法为主?贺强教授认为,目前,用调节总量的方法调结构必然见效不大。必须注意的是:我们采取从紧的政策,目的是要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不是限制国民经济的发展。因为我国经济过热只是局部过热,资源性商品需求过旺与消费性商品有效需求不足并存。
目前我国已进入松紧搭配、有松有紧的结构性调整新阶段,贺强教授指出,结构性调整力度应该不断加强。如果显示结果比较理想,各项经济指标能够继续向可能的方向不断变化,中国经济将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