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期间举行的驻华教育参赞论坛上,各国参赞向中国高校和中国学生伸出“橄榄枝”——不仅力邀中国学生到自己的国家继续学业,而且表达了与中国高校加强合作的愿望。据统计,中国每年有100万名学生寻找出国学习的机会。面对跨国竞争,中国高校是否做好了准备?
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加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大学学生人数每年平均增长4%,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
在全球大学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一些国家的留学生比例反而在下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柏林格向记者透露,今年6月最新公布的一份年报说,向美国申请留学的国际学生人数比上年下降了47%;而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国际学生的比例正在大幅度提升。他认为,导致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签证难和学费高。
“尽管全球化影响着高等教育,但这并不意味全世界的大学变得越来越趋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戴维斯说,“大学所处环境的竞争在逐渐加剧,部分原因是新院校逐渐增多,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逐渐增强,这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一个原因。这种现象表明,学术研究者在全球范围寻求合作的趋势更明显了。”
有关人士分析,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整体增长为各个学院在不同层面上的专业化、差别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中国教育市场成“香饽饽”
吸引留学生、扩大教育输出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巨大的教育市场,使中国成为各国高校的“必争之地”。
澳大利亚教育参赞韩柏灵表示,澳大利亚将向前往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学生推荐最优质的教育,质量保证是首要目标,同时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优势评估,向澳大利亚教育界提供与中国教育合作的优先权。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澳的中国留学生有36000名,约占在澳留学生总数的19%,还有1000名澳大利亚学生在中国留学。
“我们政府选择中国是因为中国有大批的留学生在新西兰,大概有4万名,我非常看好中新两国教育的合作前景。”新西兰驻华教育参赞孔思达在论坛上对想去新西兰留学的中国学生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在心理上做好准备,这是一个成功的开始;然后寻找高质量的学校,搞清楚学习的目的;最后能够尽快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氛围。
“我们要吸引更多优秀的中国学生。”于去年10月出任英国剑桥大学校长的理查德表示,希望不断拓展与中国高校的合作,同时与企业家们合作,为在剑桥学习的中国学生提供更多的资助。据悉,目前在剑桥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中国学生约占研究生总数的5%。
“近水楼台先得月”。2003年北京招收的外国留学生中,韩国最多,其次就是日本。日本、韩国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学生之所以把中国作为留学的首选,主要原因就是到中国留学费用低、文化相近、学校管理严格。
教育输出渐成气候
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条件下,距离不再是问题。印度教育参赞罗国栋很坚定地说:“我们要促进教育全球化,教育不应受到地理的限制,要贴近每个人,要满足每个人的实际需求,最终实现国际合作的双赢。”
应当说,教育输出做得最成熟的是英国。英国大使馆教育一秘狄士礼曾任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国家教育推广总监。他介绍了英国设计的一个全球性教育培训品牌——“教育英国”(Education UK),这个品牌已经改变了对留学生的就业限制,简化了留学生申请签证的程序。同时,他们每年都在20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大型的英国教育展和讲座,特别为中国量身订做了合作方式,主要包括为中国国内合作办学提供课程和办学资格;用因特网提供远程教育;交换学术员工、老师和研究生;以及在中国合资建立校园。狄士礼说:“输出与交流不仅是为各国学生开启欢迎之门,也是为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国外大学对中国留学生敞开大门,到底意味着什么?诚然,各国高等教育机构都在试图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受教育机会,让他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所思、所想,从而更好地适应世界,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但是,争夺中国这个最诱人的市场,才是最大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