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本科生参与积极性高、活动资金紧缺、理论框架不很成熟
发布时间:2004-09-05 来源:新闻中心记者团

“骑车去安徽”、“红色之旅广安行”、“西部支教”……今年暑假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可谓多彩出新。新学期已经开始,这也表明今年暑期社会实践已经接近尾声,为了了解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的相关情况,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了校团委书记李岩老师。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李老师,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

李岩老师(以下简称李):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团委实践部共收到179份标书,最后经过评定,共有59份中标,中标率为三分之一左右。从所中的标书的选题来看,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大概占一半左右,其他选题则能看出来同学们很关注时事,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记:只有三分之一的标书能够中标,可以说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那么一份标书能否中标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李:在评标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选题,因为每年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都会给出一个主题,向北京市教委等上级部门推优也有一定的主题限制;其次是要审查其筹备情况和可行性,只有那些考虑周全、切实可行的方案才能予以通过;再者,我们要看选题是否有意义,选题是否能够紧扣时代主题,有创新意识。

另外,只有少数的团队能够中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给予团委实践经费的缺乏,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包括评审费用等只有两万元,资金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更多团队中标的机会。

记:您认为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那么团委是怎样帮助解决相关问题的?

李: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不足,鉴于此,团委一方面努力向学校争取更多的活动经费,另外,我们尽力争取一部分社会资源,如让相关的单位解决一部分实践学生的吃住问题。学校提供的少量资金就主要用于解决路费。当然这些都是杯水车薪,学生仍需自己解决一部分经费。

记:团委是如何保证实践活动的真实性,而不是让他们流于形式?

李:我们认为,确保实践落到实处,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认识程度,每年我们有30%-40%的同学参加实践活动,学生的自觉自律相当重要,只有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他们才会真正认真地对待这一活动。

另外,我们也会进行跟踪评价。项目主持人能否准时参加相关会议、能否主动与指导老师进行联系等都是我们的考察点。值得指出的事,以前我们的社会实践结果只要交一份总的社会实践报告就可以了,从前年开始,我们要求每个各队除了总的实践报告外,还要每个队员上交一份活动心得,因为我们相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实践证明,这样做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记: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您认为这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李:目的和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的真实目的是让学生从一些热点问题着手,真正走向社会,切实感受民情和国情,通过认识社会的一系列事情反思我们的社会,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记: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这么多年,您是否觉得在越做越好?

李:说句实话,我们的真实感受是有得有失。从组织者来看,近年来我们的项目不断增多,除了寒暑假社会实践外,在清河和西山分部,我们有周末社会实践,去年在校本部,我们还开展了迷你社会实践,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就可以开展实践活动。

但是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是一种退步。以前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不少的博士生和研究生来投标参加,但是现在,基本上只有本科生的身影。当然,这一方面与就业压力有关,另一方面与我们的支持和资助的程度不足有关。由于缺少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支持,使部分活动的理论框架不很成熟,进而影响了整个实践活动的效果。我们将会尽力发掘深层原因,改变这种局面。

记:再请您做一个横向的比较,您认为与北京乃至全国的高校相比,我们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得如何?

李:我觉得应该区别开来说,在我们学校既有的条件下,做的是相当不错了。但是一方面我们学校的经费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学校与其他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差异,所以选题受到很多限制。比如“三下乡”活动,科技下乡、文化下乡、卫生下乡,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很难找到活动突破口。

记:最后谢谢李老师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