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大专辩论会:路为何越走越窄 模仿秀时代该结束?
发布时间:2004-08-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专家指出,犀利张扬却套话连篇的模仿秀时代该结束了

8月27日,历时8天的泰豪杯2004全国大专辩论会落下帷幕,最后的决赛在电子科技大学、暨南大学两支代表队之间展开,辩论题目是“生之恩重于养之恩”还是“养之恩重于生之恩”,电子科技大学最终夺冠。

然而,参加本次辩论会的不少专家附和了在决赛现场担任点评嘉宾的学者余秋雨的观点:“大专辩论会的路子确实越走越窄,难以唤起观众的共鸣。”

其实,为使大专辩论会能够推陈出新,本次大赛的主办者可谓伤透脑筋。比如,因为担心观众觉得选手是在“背”事先准备好的辩词,今年大专辩论会请来以往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最佳辩手”现场提问,问题力求“突如其来”,以考验辩手的临场发挥能力。本届比赛还改变了评委“商量”认定获胜队伍的做法,而是现场打分,以分数决定胜负。

唇枪舌剑固然有咄咄逼人之气 却少了谦和儒雅之风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的最佳辩手、现在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本次被请来作为“提问嘉宾”出席了决赛。看着诸位“后来者”唇枪舌剑,蒋昌建托腮沉思、满脸苦笑。

11年前,复旦大学4名辩手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慷慨陈词,以犀利、雄浑、张扬的辩风征服了观众,迅速卷起了“复旦旋风”。

据有关人士回忆,当初复旦“舌战狮城”获胜之后,就有人指出“这种辩论风格缺少谦和之风”。此后,历届大专辩论会进入了“模仿秀”时代———“对方辩友不要本末倒置”、“对方辩友不要偷换概念”、“对方辩友恰恰证明了我方观点啊”、“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方问题”……这些“常用辩词”,极快的语速以及犀利、张扬的辩风被广泛模仿、学习。

针对大专辩论会的“高谈阔论”、“离现实越来越远”、“越来越让观众感受到模式化、程式化,甚至是套话连篇”等问题,2004大专辩论会开赛之前,主办者特意在上海、西安、成都、大连举行了4场“名家论坛”,就“帝王陵墓的开发与保护”、“高校扩招是否应该降温”等等社会热点问题,请国内专家进行论述,同时还请上述4个城市的大学生分为正方、反方跟专家一起讨论。

记者在成都“名家论坛”现场看到,来自北京、上海的两名教育专家和风细雨,娓娓道来,没有“唇枪舌剑”,却依然显示了“论证的魅力”;而站在正反两方的大学生辩手却自然地进入了大家十分熟悉的“模式”:“对方辩友……”

最终夺冠的电子科技大学也秉承了“雄辩之风”,其辩论队的一位辩手表示,他们也考虑过如何改变咄咄逼人的一贯风格,而多些儒雅、温和,但大专辩论会毕竟是一场竞赛,获胜的渴望使人“温和不起来”,延续了11年的蒋昌建式辩风短期内很难改变。

辩手一方面书读得少理论功底浅 另一方面又缺少青春活力

在大专辩论会上,很多辩手虽然“引经据典”,但往往在辩论中陷入“循环论证”,说一些“车轱辘话”,难以在联系现实、生动活泼方面有所突破。对此,余秋雨表示:“大专辩论会的路子确实越走越窄,难以唤起观众的共鸣”。他清晰地记得,1999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来自澳大利亚的辩手在辩论现场做起了“游戏”,当时,他感到很振奋:“大专辩论会是青春的聚会,怎么能死背经典呢?”

对此,也有人持另外一种看法:“一些大学生忽视哲学、历史等方面基础学习,理论功底越来越浅,辩论中越来越不会引经据典,显得‘很不博学’。像墙上芦苇,已经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评委孙东东说,选手书读得少,没有一支参赛队伍让人感到“眼前一亮”。

辩手的“高谈阔论”远离现实生活 带有学究气和表演性

8月27日,在本届大专辩论会现场,余秋雨表示,辩论本身就是智力游戏,很多时候辩题是“虚假命题”,本次大专辩论会决赛的精彩度不够,就是大家没有把辩题虚设和空洞话题“拉下来”,这样,针对虚设和空洞话题的讨论就显得“不质感”,而“不质感”就不精彩,把虚假命题变成了概念的玩弄。实际上,应该将辩论主题进行提炼,把文字游戏式的概念从价值、认识等方面延伸,以获得更多人的共鸣。

余秋雨的“一番良言”,使一些现场观众感到“深以为然”,有人发问:这些远离现实生活的“高谈阔论”还能走多远?

余秋雨同时认为,虚假命题是必须的,题目不一定非得有意义,因为可能仅仅是用来训练学生口才的。目前,体现在辩论中的问题是一些学校的指导老师给学生引入的路数“太学究”,一“学究”以后,就加入了许多沉闷的、令人厌烦的语言,使参加辩论的大学生不能体现出自己青春的特征。这是令人遗憾的,也造成了辩论的表演性,离民间话语体系很远。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