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进步还是倒退?中国大学生50年课外阅读之变迁
发布时间:2004-06-08 来源:世纪人才报

50年风云变换,50年中外文坛纵横交错、新旧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同种类的书籍交相辉映目不暇接。从中外古典名著开始,到中外近现代革命进步书籍、到80年代盛行的武侠、言情,到90年代开始流行的科幻、侦探小说,到21世纪初泛滥的卡通、漫画……风雨50年,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时代的大学生课外阅读都有着一个鲜明的特征,而阅读的特征同时也反映着同时代青年人的思想和素质的变化。然而,从50年代的激进阅读到21世纪初的无主流泛滥阅读,在这历史的变迁中,反映出来的究竟是大学生这些“天之骄子”们的进步还是倒退呢?

20世纪50-60年代 推崇激进的革命进步书籍

●受访者:石盛成,1964年毕业于成都某大学汽车专业,现为成都某企业退休老干部。

当记者向石老提出大学时所读的课外书这个问题时,石老面带笑容,脸上浮现出自豪表情,随后的语气也显得富有激情又意味深长。石老回忆说:“我们那个时代,也就是上世纪50和60年代大学生所读的课外书籍类型几乎差不多。那时,《雷锋日记》、《毛选》几乎是青年人必读的,《中国青年》杂志更是人手一册,那是一本鼓励和帮助青年人成长的进步期刊。《人民文学》、《收获》这两本杂志也在同学中广为流传。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我早在中学时就读过了,但是大学时还是有不少同学在读,但《红楼梦》当时还属于限制阅读书籍,只有部分专业的同学能在图书馆借到。此外,广为流传的就是《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氓》、《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红旗谱》等革命进步小说,我本人还喜欢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等外国名作家的各类作品。总之,我们那个时代的人都崇拜英雄,都喜欢读革命进步类书籍。”

“那是个多么富有激情的时代啊!”石老最后用这句话意味深长的话感慨着那个火热时代的青春年华。

20世纪70年代 中外近现代名著成为文革后时代新宠

●受访者:蔡恩泽,1977年考入江苏盐城师专,现为江苏射阳县临海镇人民政府退休干部。

1977年正当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那是个特殊的年代,也有着特殊年龄的大学生们。蔡老告诉记者:“当时我已经是30岁了,拖家带口的,但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那个时代的大学生读书都很勤奋,学习的时间应该远远多余看课外书的时间。那个时代我们都是饥饿的老黄牛啊,但大家还是想方设法丰富课外阅读,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并拓宽知识面。我们当时阅读的书籍主要是世界名著,比如莎士比亚等世界名人的著作,那时非常流行。《莎士比亚全集》我就在那个时候看完的。高尔基的《三部曲》、《鲁迅全集》、巴金的《家春秋》等在同学中传阅面也比较广。此外,《中国青年》、党中央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也是受到70年代大学生欢迎的刊物。”

20世纪80年代 中外名著、言情、武侠、人物传记盛行

●受访者:禾先生,1987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武汉某报政法部记者。

禾先生1987年考入武汉大学,他告诉记者,当时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他在课外读了唐诗宋词等不少中国古典文学。80年代的文学青年很多,那时,中外名著都是大家常传阅的书籍,尤其是托尔斯泰、雨果、大小仲马、雪莱、泰格尔等名作家的作品推崇备至。此外,也读汪国真的诗歌。“他的诗通俗易懂,还有些哲理。”禾先生说。不过他当时最喜欢用作消遣的读物还是言情和武侠。

禾先生说:“我上大学那阵子,琼瑶的言情小说正红遍大江南北,我身边几乎所有的女生都爱看,我自己也一册不漏地看了一遍。我还喜欢看武侠,金庸、梁羽生、古龙的全集也全看了。我身边还有不少同学看三毛、亦舒的书。”

一项对“1985-1989年间个人影响最大的书”的调查结果显示,金庸作品居第二位,琼瑶、三毛的作品位列第六。据了解,80年代末港台的通俗文艺创作的市场、运作机制已经相当成熟,这造成了这类书在内地流行并且繁荣,同时也使1949年后几近隔绝的港台与大陆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加强。

禾先生告诉记者,他还特别喜欢看人物传记。“不过那个时候的人物传记不多,大都写的是科学家、历史领袖人物,不像现在,有写大老板的,有写球星的,有写影视明星的,五花八门。”禾先生认为,这和各个时代的经济生活有关,他那个时候人们对经济看得不像现在这样重,作者写出来的人物比较单一。

问到当时大学生中的流行杂志,禾先生称:“《读者文摘》(现更名为《读者》)、《世界之窗》、《人民文学》、《钟山》《小说月报》等杂志都很盛行”。

20世纪90年代 中外名著、言情、武侠依然盛行,科幻成为新宠,应用类书籍急剧升温

●受访者1:笔妖(笔名),1996年考入浙江大学中文系,现为浙江省杭州市某城区财政局秘书。

笔妖回忆,大学期间他看得最多的书籍是武侠,他自己看过金庸全集、半套古龙全集以及几部梁羽生的代表作。此外笔妖还看了一些比较经典的中外名著。

当时,武侠、言情在学生中依然比较流行,与过去不同的是,有一种新的小说作品在男生中很受欢迎,那就是科幻作品。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破天荒地组织了一次世界科幻小说大会。当时,《飞碟纵队》(许延风)、《绿林城堡的女主人》(焦国力)、《浮岛回声》(蓝玛)和《异域追踪》(星河)这套最新科幻小说系列丛书就极受欢迎。

不过笔妖说:“那时我们系的同学和其他系的几乎格格不入,因为在外系看来,我们好像是古董,图书馆的同学几乎清一色的都在看英语四六级、托福、雅思、计算机、经济、法律等这类应用类书籍。那时,中国即将加入WTO,‘出国’正在持续升温,计算机越来越普及,IT业及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大家都在忙于考研、考证、考公务员、考出国英语……很多同学学习的时间又远远超过看课外书的时间了。”

●受访者2:fur(笔名)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现为某全国大报编辑。

fur告诉记者,他们当时读得最多的还是中外名著,但以当代流行作品为主,因为古典名著几乎在中学时代已经流行过了。看得最多的如国内的《废都》、《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国外的流行现代主义作品,像《麦田里的守望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荆棘鸟》、《恶之花》、《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等。当时,俄国和日本作品,还有侦探小说在同学中也很流行。

在国内,朱光潜、陈寅恪、沈从文、鲁迅、余华、王安忆、苏童、汪曾淇、钱钟书、刘心武、张抗抗、刘墉等近现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在90年代的大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

此外,也常常看一些有关经济和政治的市场畅销书。

除了文学名著,武打小说在男生中很流行,言情小说在女生中很流行。

21世纪初 缺乏主流的泛滥课外阅读

●受访者1:兰绪,1999年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法学专业,2003年本科毕业,现在一电视台工作。

兰绪从初中开始就喜欢读言情、武侠类书籍,上了大学亦是如此。

记者让兰绪回忆大学时读过的印象最深的几本书,她想了想,说:“估计那时读了大大小小不下一百本吧,比如《第一次亲密接触》、《寻秦记》、《卡耐基》、《上海宝贝》等等,那些书好像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十分特别的,大概当时流行什么就跟着读什么,大多都是各类书店排行榜上靠前的书吧。反正,只要是能借到的,无论什么类型都看,大家读什么就跟着读什么吧。说实话,在选择上常是盲目跟随潮流。”

●受访者2:赵磊(化名),武汉某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03级学生。

赵磊有个外号叫“书虫”,因为他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武侠。除了金、古、梁几大家,卧龙生、柳残阳、黄易的小说现在也很流行。赵磊自称从初中迷上武侠后,到现在少说也看了七百多本。

记者根据赵磊的指引,来到他们学校学生公寓C栋地下室的一家书屋,里面除了租借武侠外,还有言情、卡通、科幻、漫画等各种各样的当代流行作品,三毛和卫斯里的作品在学生中也是受欢迎的。而言情中,席绢、亦舒的书占了很大比例,据学生反映:“琼瑶的小说太悲情了,不符合这个时代了。”

此外,在书店中,记者随即采访一女生而得知当代的几本校园小说,例如《北X大的风流韵事》、《青春疼、爱情痛》、《谁的荷尔蒙在飞》等在大学生中尤其是女生中比较流行。但问到读这类作品的收获,该女生回答:“这类作品大多大同小异,因为有些关于性的话题,因为好奇,大多想一睹为快,然而看完之后常常觉得不过如此,甚至觉得很无聊,只是作者想借此名目赚几个钱罢了。”

记者随即在学校里又走访了另外几家租书店,看到的情况几乎一样,中外名著少之又少,仅有的十几本也是束之高阁。据同学反映,不少文科的同学还是要看中外经典名著,但一般都只能在图书馆借或自己买,在租书店很少看到。租书店的老板也坦陈:“来租名著的学生太少了,谁愿意做亏本的生意?”

关于读书的意义,赵磊回答:“看看书无非是消磨消磨时间,我们班有些女生喜欢看《蜡笔小新》、《老夫子》、《涩女郎》这类漫画,她们觉得看起来不用动脑筋,轻松愉快,我看武侠也是这样,花0.5元租本回去就能过个轻松的周末。说实话,这些书也看不出反映了什么主题,体现了什么精神,大家都是混混吧。”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