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走进大学城 我们准备好了吗?
发布时间:2003-12-31 来源:新闻中心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引发了全国性的大学城兴建热。根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和正在兴建中的大学城总共达四十多所。

大学城的兴建为扩招而引发的大学基础设施供求矛盾提供了解决的途径,也为探索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高校与社会管理体系的接轨,已成必然之势。但大学城能否实现与各大专院校在管理上的接轨,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物业服务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而已建成的大学城,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在学校的物业管理、后勤服务、学生学习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不少大学城的在读学生普遍反映:学校硬件设施的使用和管理都不到位,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住宿费以及物业管理费用不尽合理。而且由于大学城普遍远离城市中心,相对封闭,虽然可以借助网络了解外部信息,但与传统大学相比,同学们还是感觉学习氛围和人文气息差很多,学生活动极少,课外讲座和专业学术活动也比较缺乏。

在一次采访中,就读于廊坊“东方大学城”的一个北航学生告诉记者,今年本部的运动会和各种活动他都没机会参加。大学城就像一个“大屯”,缺少人文气息和活力。一天除了上课、自习,剩余的时间几乎无所事事,都找不到哪是哪儿。而另一个工商大学的学生则说,他们不仅参加不了本校的社团活动,其他像献血、当志愿者这样的社会活动,也都无法沾边儿。

现在沙河大学城正在建设当中,未来将有包括我校在内的五所重点高校迁入。而对走进大学城这一现象,同学们也有自己的一些质疑和意见。

国际关系学院一名上海籍学生认为,考到北京来,就是看中了北京的历史、人文和学术气息,在这里,可以获得足够的“气”,使自己成为修养深厚、视野开阔的人。如果去北京之外读书,我何不在家门口上学?我要的就是北京!北京的大学!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北邮一名陕西籍学生也认为,如果仅从书本上或专业知识上讲,到哪里都可以。但环境是人之师,学之母。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能为我们提供更丰富的、更宝贵的、更值得我们用心去体味的文化土壤,我们的专业和这种土壤合二为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而我校的一些同学们认为,搬到沙河,硬件条件是好了,可是离市中心那么远,组织、参加大型的学生活动,或和其他学校的学生组织联谊,都很不方便。我们还能不能像在本部一样听到很多精彩的课外讲座?那些专家学者还愿不愿意来?开放式的校园,学生安全如何保障?而且对于毕业生来讲,离市区那么远,找工作、应聘,也是个大问题。

著名学者茅于轼认为:“扩招不仅能让更多的人圆大学梦,而且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有用人才方面也提供了广阔空间。但目前,国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搞教育设施建设,大学城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大学城的建设,不是一下子能够完全建立起来的,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逐步解决。”

“走进大学城”带来的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外部环境的改变,更是学生教育、后勤管理体系的巨大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也会随之产生一定的变化。大学城是一新兴事物,如何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已存在和将会出现的问题,使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是大学城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而同学们也应当进行一番理性的思考,想一想应当如何尽快适应并积极投入到大学城的学习生活当中,充实地度过自己宝贵的四年大学时光。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