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至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先后组织学生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参观“古代中国陈列”展区后,张玲蔚老师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第七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以“如何认识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主题,围绕生产工具变革为学生讲解科技创新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引导学生通过文物认识课程教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充分理解生产力变革、科技进步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刘刚老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内容,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为主题,带领学生通过“人面鱼纹彩陶盆”“陶鹰鼎”“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文物了解认识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及其作用。
文雅老师以“探寻属人的文明之光”为主题进行授课,通过利簋、史墙盘、东汉说唱俑三件代表性文物串联起文明线索,向同学们讲述了专属于人的中华文明是如何创造出来。她指出,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转向人的历史相比,中华文明对人的凸显足足早出了2000多年,构成了我们今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新形态的坚实基础。
刘亚琼老师结合讲解员对红山玉龙的讲解,开展了主题为“从龙图腾的演变看中国精神”的现场教授,引导同学们思考古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代表的中国精神。
实践教学现场
授课结束后,同学们踊跃分享了参加此次实践教学的收获,纷纷表示在博物馆中更能深刻体会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魅力,在现场体验中更能激发自己所学专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自我校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结对共建“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来,项目持续推进落实并取得进展。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步骤。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教学综合改革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的育人功能,深入探索写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大文章,培育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青春力量。
撰稿:刘刚、张玲蔚、姚文杰;审稿:黄刚
编辑:吴宇昂、卢与萱;审核: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