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 ,我校研究生院长马海涛、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和李燕、卢真两位老师应邀参加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2017年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发布会暨“构建全面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全国研讨会。
研究生院院长马海涛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透明度报告的发布具有四方面重要意义。第一,该报告对我国财政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从理论上做了开拓。现实中,透明度报告也经历了省级政府及部门的排斥、关注、重视到部分的认同,对推动预算制度改革,推动预算透明度做了重要贡献。第二,财政透明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问题。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财政透明度提高是现代预算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关键内容。第三,财政透明度的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大国财政的重要特征之一。提高我国财政透明度,有利于系统防范财政风险。第四,提高财政透明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监督、考核,有利于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透明度不仅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他希望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中心开展合作,不断提高报告的质量水平及影响度。
李燕教授作专家发言。她指出,我国从预算文本到预算过程的公开,表明预算从地下走到地上,从后台走到前台,每年都在不断推进。我国预算公开的推进自下而上,倒逼改革,与上海财经大学透明度团队的努力分不开。关于如何构建“全面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李燕表示,我国全面规范透明也在不断向前走。从我国各次党的代表大会的政府文件分析,党的十四大首度关注政府预算问题,十六大又进一步强调,十八大则全面聚焦,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十九大不再强调公开,透明度是关键问题。因此,透明度报告任务很重。她还指出,未来透明度报告应解决好标准的问题。十九大对预算提出标准、科学的要求,强调其他改革都应建立在标准科学的基础上,否则无法实现统一。她强调,如何设计统一和科学的标准,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是下一步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她建议应加强党委对财政透明的重视,在操作层面,需要督促人大跟进。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已连续发布9年,《2017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以2015年的决算为依据,对我国31个省级的财政透明度进行了评估。此次透明度评估要素包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专户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部门资产负债、部门预算及相关信息、社会保险基金、国有企业基金、被调查者态度9个项目内容。2017年全国31省财政透明度的平均分为48.26分,比去年提高6.01分,但31省份之间的财政透明度存在明显差异。财政透明度报告团队表示,我国的财政透明度仍处于上升趋势,虽然当前的水平还较低,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各界一起努力,建设公开透明度的政府就一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