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晚,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培贵老师在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4号楼107教室进行了一场生动的讲座,此为“斯文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三讲。
文化是个大话题,叶老师选择从启功先生的妙论——“猪跑学”说起。“猪跑”一词出自《红楼梦》王熙凤之口:“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虽是俗语,但若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是猪肉,用启先生的话说:没见过猪肉,得见过猪跑。叶老师指出,中国书法说到底就是写字的大范畴。“字“是文化最重要的产物之一。书法写的既然是”字“,天生就与文化有关。每个字都有“讲儿”,形、音、义,缺一不可,拿个方面稍有疏忽便有差错。
叶老师首先便从这个“差错”开始讲座的第一个部分。第一部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字形”。当今书写、阅读通用的是简化字,但书法碑帖都是繁体字,“字形”面临着简繁转化的矛盾。矛盾主要有三:第一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碑帖怎么转化为简体字;第二是简化字自身存在着缺陷,所以在特定场合必须用繁体字;第三是简化字存在着造型问题,如“贝”、“华”、“风”等,处理不好字的造型写出来便不好看。
第二方面便是“字音”。叶老师用最近第十一届国家书法展览发生的事情来论证“字音”之重要。国展共产生42名获奖人,但其中一人的奖项最后被撤。此人写了一副对联来参展,上联是:君子行道,下联是:贤士履仁。单看并无差错,但是仔细琢磨便发现此对联平仄不齐。正因为此人不知道对联的音律知识,最后与奖项失之交臂,颇为可惜。
第三方面是“字义”。关于字义,首先得关注文本中应用的文辞是否存在歧义,尤其是古语与习俗方面的特殊含义。叶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昊天罔极”。在古书中原指天空广大无边,但现在用于比喻父母恩德极大,用于家庭中母亲去世之后的挽词。叶老师说文字窥天见底,人们对文字有着特殊的敬畏,这让我们不得不去关注文字的含义。
叶老师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指出了关于风格选择的问题。叶老师借用了王强教授《中国书法导论》里的一段话,书法之所以成为“物”,因为其自身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既然是体系,必然有规则。所以在不同的风格下书法家必有排名。所以同学们在书法风格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地按历史的排名。除此之外,不要急于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而是根据自身资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讲座的第三部分主要涉及到写字目的。很多人写书法是为了自己玩。但这个“玩法”也分高级和低级。低级要求简单明了,就是写得好看即可。而玩得高级,便要在写字的过程中有所悟,有所提升。叶老师指出,写字不单单是技术方面的要求,而是人格修养方面的要求。借写字用来进行素质的培养,个人如此,国民也应如此。那么,书法的练习也有利于培养民族温文尔雅的气质,国民气质的提升指日可待。
在未来的几周内,“斯文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活动还会热烈地进行。下周四晚,我们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兆琦先生来为我们讲“司马迁与史记文化”,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