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至16日,文化与传媒学院马丽副教授参加了由中国艾青研究会、西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艾青研究学术峰会暨艾青与20世纪中国新诗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美国东西方艺术家协会、中央财经大学、上海社科院、云南作家协会、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华大学等数十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艾青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诗人、诗评家4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峰会主题是“艾青与20世纪中国新诗”。参会的专家学者以细腻的文本细读,呈现了艾青诗学、美学的独特魅力,展示了艾青留下的重要诗歌文化遗产;同时,对“艾青学”的反思、艾青的语言观、艾青的画论、艾青与当代诗歌刊物的关系以及艾青的诗歌主题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研讨会促进了艾青研究者的学术交流,推动了艾青研究事业的发展。
我校马丽老师就《论艾青诗歌新的母题意象“路”与“桥”》作主题发言,她认为,艾青诗歌母题意象“太阳”与“土地”,众所周知。但“路”与“桥”更应是其诗歌精神的核心。它是比“太阳”与“土地”更为重要的意象。它和“太阳”与“土地”共同构成诗歌的母题意象。“路”与“桥”是艾青诗人殉道精神的象征,诗人在诗作中多次写到“路”与“桥”,如《路》、《街》、《公路》、《桥》、《浮桥》、《独木桥》等等。“路”与“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艾青诗歌中无处不在,它将艾青所有诗歌意象统摄一体,土地与太阳,黑暗与光明,死亡与新生,痛苦与希望,漂泊与归宿,此岸与彼岸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更为崇高的生命拯救与永恒。马丽老师还就《论艾青诗歌的雕塑美》进行发言,她认为,艾青诗歌之所以凝重是因其雕塑美。
她从艾青诗歌雕塑像、雕塑材料、雕塑色彩、雕塑刻痕分析了其雕塑美,并分析了其原因。与会者认为观点新颖,分析独特。
研讨会还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与会诗人、学者们激情澎湃地朗诵了艾青的诗歌或自己创作的诗歌,以此纪念20世纪中国诗坛泰斗艾青。马丽老师朗诵了其诗画集《妈妈读给孩子的诗》的部分诗作,赢得与会者好评,福建师大游友基教授称其为“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