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财大

您现在位于:
【中国产经新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教育改革待破“三重门”
发布时间:2017-11-10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网

本报记者 于淼报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过去五年,中国教育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和系统性的提升,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记者招待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毫不回避我国教育改革攻坚面临的“三块硬骨头”。他指出,第一块,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即使这两个指标达到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还不能根本解决,因为要面对放开二孩政策后每年新增的适龄人口。第二块,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如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决学生自愿性失学的问题,把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第三块,到2020年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带动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措施。

我们面对教育改革的这三块硬骨头,须臾不可放松。中国教育改革攻坚还要下硬功夫,未来之路任重道远。

学前教育

一直以来,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弱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学前教育。

实际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3.98万所,比上年增加1.61万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4%,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我国的学前教育普及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国的学前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是资源总体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城镇新建小区、城乡接合部普惠性资源严重紧缺,2016年普惠性幼儿园仅为59.6%;二是教师队伍跟不上。幼儿教师难以列入编制,导致教师补充困难,给未来留下隐患;三是运转不够稳定。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办园生均拨款制度和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多数幼儿园几乎是靠收费维持运转;四是一些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存在“小学化”的倾向,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还干扰了小学起步教学。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前不久,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逐步理顺,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普遍建立,运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幼儿园教师配备和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办园行为普遍规范,‘小学化’现象基本消除。”

资深家庭教育专家李忠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长期的重视。尤其是过去五年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的投入明显增加。以深圳为例,市政府补贴学费。而且更多的人呼吁,尽快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这是趋势。

“但是,我国的学前教育依然存在几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隔代教育问题。这三大问题,基本左右了目前学前教育的质量。”李忠辉坦言,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保护“人格权”,教育要做到“有质量”。

他指出,最近十年,作为一个家庭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我明显地感觉到家长们的学习意识、思考能力都大幅度提升,他们已经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做不同的尝试,开放更多的成长空间和方式给孩子们。这才是真正的学前教育,也是第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解决的希望所在。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主体责任人,最长久的陪伴者,对孩子人格行成最紧密的关联者。李忠辉告诉记者,解决学前教育问题还是要让教育家有更多的话语权,让教育的本质在这个阶段开花,让义务教育对接学前教育,而不是学前教育去对接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陈宝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对十八大以来教育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这两句话,前面一个是总体判断,后面一句讲的补短板,政策倾斜的重点。两句话加起来,高度概括了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发展。教育战线同志们听到这个总体判断和评价后很受鼓舞。

毋庸置疑,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予以保障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态势良好,成绩斐然。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五年来,中国教育向着公平性和多样化发展。在普及基础义务教育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希望工程的坚持,使农村辍学的孩子相对少了,部分城市帮助解决农民工孩子在当地就学的问题,尽可能使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然而,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据报道,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已经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16年达到93.4%,但少数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岛地区仍不同程度存在失学辍学现象,实现国家确定的到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的目标面临挑战。

有业内人士指出,因为受办学条件、地理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和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地区学生辍学、流动和留守儿童失学辍学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它们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为了有效抑制辍学现象,首先要坚持依法控辍,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履行政府法定职责。完善行政督促复学机制。督促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依法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学校要建立和完善辍学学生劝返复学、登记与书面报告制度,加强家校联系,配合政府部门做好辍学学生劝返复学工作。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送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建立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

“同时要做到提高质量控辍,避免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吕玉刚介绍,要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吸引力,让孩子们从小愿意上学。还要落实扶贫控辍,避免因贫失学辍学。要精准确定教育扶贫对象,把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对象。

高招改革

我国的高考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今年6月,上海、浙江两地率先进入“新高考”时代,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复杂、最难啃的“硬骨头”。因为“首届新高考虽然实现了平稳落地,但到2020年建立起中国特色高考招生制度体系,仍然任重道远。”有业内人士指出。

陈卫表示,近年来,高等教育多样化,民间教育和中外联合办学放开,使高考曾为独木桥的现象有所改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想要的教育。

高考改革意味着“走班教学”将成为重要的授课形式。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走班上课一方面存在师资、场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需要老师们用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来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不少学生对未来、对人生没有思考,新的高考改革也倒逼学生在传统的文理科中交叉选择,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作为育人链条的最前端,考试招生制度被看做是整个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牛鼻子,尽快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结构调整,实现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才有可能尽快实现,我国也才能从高等教育大国尽快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很多高校负责人表示。

“我国的教育面临问题还有很多,学校是培养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人的思维方式和增长知识的场所,希望有关部门切实考虑民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脚踏实地去解决现实问题。招生考试不能成为阻碍学生求学的门槛,它只是一座桥梁,让成长中的学生们愉悦地进入大学,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力,用青春和智慧为社会创造财富。大学招生还有必要给家境贫寒的学生以关心照顾,使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服务社会。”陈卫如是说。

新的时代有新的期待。教育改革的三块“硬骨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李爱民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教育经验和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育制度体系。

他说,解决这些“硬骨头”问题,关键要在体制机制上动真格、动手术,疏通经络,提升效能。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就是针对“啃硬骨头”问题开的一剂良方。只有着力解决好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