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财大

您现在位于:
【两会聚焦】政协委员谈"双一流"高校建设:提高中国高校国际话语权
发布时间:2016-03-07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李平沙)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程,高等教育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看待“双一流”高校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办出学校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当前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名校差距主要在哪里?

对此,光明网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王广谦,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从理念和实践的角度共话“双一流”高校建设。

建设“双一流”意义何在?

提高中国高校国际话语权 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光明网:“双一流”高校建设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政策列入十三五规划,如何看待这一政策意义和迫切性?

钟秉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们国家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也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从大国迈向强国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们之前实行的“211”、“985”工程,包括“2011计划”在内的一个集成创新和完善,同时,通过一定方式增加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尤其是在国际学界的话语权。

王广谦:高等教育的发展支撑国家的发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上升,我们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需要掌握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而参与制定国际规则首先要凭人才。比如,我们中央财经大学就把财经学科特别应用学科纳入一流学科的建设,着重培养有全球视野,国际化水平的,外语能力的学生们来参与国际事务。

陈群:我们国家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批一流大学,而学科又是大学的基本组成单元,所以也必须有一批一流的学科。我认为,推出双一流高校建设这一新规划,是推进高等教育、进而推进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又一个重大举措。

如何办出特色?

扩大办学自主权 避免盲目攀比、同质化发展

光明网: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办出学校特色,避免“千校一面”?

钟秉林:建设“双一流”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首先,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晰的办学目标,避免学校之间的盲目攀比、同质化发展;第二要有科学的治理结构,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现在教育内在的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第四,要有非常精良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学术规范和管理队伍建设。

王广谦: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建设要根据本身特色来规划,即使是综合性大学也不是把所有的学科都纳入建设,也要经过筛选,有梯度的走向世界一流轨道,对于一些多科性单科性的院校,学科选择就要更加聚焦,比如我们中央财经大学来说,就可能要选择财经税务,金融保险,财经管理等这些核心学科,这些学科已经在国内是比较领先的,那我们就有责任将其纳入到“双一流”的建设中,朝着世界一流的目标上去做这种规划。

陈群: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个是政府在办学方面给与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可以给高校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第二,目前过于繁杂过于量化的评价体系事实上已成为高校办学的一个“指挥棒”,会束缚住高校发展的手脚。如果在评价体系进一步的优化,我相信高校会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水平。

“短板”怎么补齐?

保持自身优势特色 切忌急功近利

光明网: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院校的差距主要在?如何补齐“短板”?

钟秉林:我们和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可能还要进一步转换办学观念。另外,人才培养方面、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方面国外有很多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当然,我们中国高校确实也有我们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最后成功与否,需要在一个比较科学的标准之下进行检验;而要办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还要看是否得到国际认可。我觉得我们大学应该保持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政府要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环境,大家公平的进行竞争,最后靠社会来检验。

王广谦:目前中国高校取得了飞速进步,跟国外高水平高校的差距在缩小。但毕竟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路程,虽然国外大学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教材教学内容已经比较快地传到国内,但我们迅速达到国外大学的研究水平并不容易。当然,这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需要积累、涵养和传承,才能逐渐形成大学的优秀品质。

陈群:我个人观察,我们跟国外一流大学差距主要还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表现在很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还是有比较大的改进空间。另外,这些年来因为中国高校科研方面的快速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重科研轻教学这种现象的存在。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