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4日播出的央视《新闻1+1》关注我国中青年人猝死比例不断上升的现状。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5万。也就是说,每天至少1000多人猝死。专家表示,中青年猝死比例上升,与过度劳累、压力等各方面有关,因此,应该注意自我调节和减压,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以下为节目实录(节选):
那么到底猝死是不是猝不及防,是不是能够防的呢?过劳成因是什么?我们接下来就来连线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副教授、人口健康学的博士王存同。
劳春燕:首先请您回答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猝死是不是猝不及防的?因为现在我们发现,很多朋友都在问一个问题,特别是很多中青年的朋友都在问一个问题,觉得自己平时非常累,可能也是亚健康的状态了,似乎猝死的危险就在自己的身边,所以这个问题要请您来回答,是不是猝不及防?
王存同:我觉得这一点不能造成心理恐慌,实际上猝死是可以防范的,如果能够加强个人的生活习惯去防范它的话一定是可以预防的。
劳春燕:怎么防法?
王存同:第一个,首先要意识到生命首先是我们自己的,其次才是社会的。如何能做到强身健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是我们要转换的一个理念。过去的口号总说,我们要去为祖国献身,但是现在我们要强调为祖国健康工作,一定要自我减压,然后注重一种心理的干预,来缓解工作压力。并且强化一种社会支持。
另外,从个人内心来讲,一定要把握自身的期望值,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地和别人攀比成绩或者合理的安排工作劳逸结合,然后态度乐观向上,自我的心理调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很多青年人或者说中年人总是把自己设定一种非常高的目标去追求,导致了过度的身心疲劳。
其次,我说在个人防范的基础上,那么就是要强调一个社会的防范。我们知道中青年的人群可能是处在一个健康、亚健康、疾病导致的工作负荷如果大的情况下,就可能引起这种过劳死这种情况。因此,我认为从社会制度上也应该制定一些相应的社会保障,来促进中青年的健康水平。那么这种有效的途径就在于一个制度的完善,像在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事前防御和事后救济相结合的办法,平时多给员工做体检,这种都是可以的,这种定期的体检制度,包括健康知识的传播,包括健康风险意识的提高,我觉得在我们社会制度里面要加以加强的。
劳春燕:或者说不管是社会,还是企业,还是个人,怎样来加强人的健康管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防过劳死或者说预防猝死的关键问题。另外请您来分析一下原因,刚才您已经提到一部分了,我们说过劳死,过劳死是不是就因为过劳才会死?这跟我们生活习惯或者运动习惯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王存同:我觉得过劳死是这样一种状况,它是源于劳动者长期的超时劳动或者高强度劳动,以及由此相关的一种精神压力所导致的突然死亡,更是一种超过负荷压力的积累所导致的生命和运动的萎缩,那么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方面,引发的这种类似于一根稻草压死最后一个人,就是长期过劳,疲劳成疾。另外一段时间,你在相对短的时间里面负担激增,连续工作,或劳动,或出差,并且有已知的或者说潜在的一些疾病,例如以前就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心肌缺血等等这种症状,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过量的饮酒或者说药物成瘾,睡眠不好,饥饿,暴食等等,还有一些伴随着情绪变化,像紧张、愤怒、焦虑,或者遇到其他生活上突然遇到一种不称心的事件,像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过劳死的风险。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来这种过劳死呢?我想过劳死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对此比较担心、害怕,仿佛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我们刚才讲了这种过劳死是可以预防的,那么近年来为什么出现过劳死频发的现象呢?我们自己常年的调查和研究认为,中青年过劳死是经济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社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这四个因素和个体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一种综合结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过劳死虽然看似是个体的原因直接导致的,但却与制度的积压是高度相关的。我们认为这两点呈现一定的因果关联。
劳春燕:所以他有一个社会背景的。确实我们也看到过劳死的概念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从日本开始被提出来的。
王存同:是的。
劳春燕:所以跟经济高速发展,跟GDP甚至是有某种关联的,可以这样认为吗?
王存同: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这两点是高度相关的。那么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我们提出来这样4+1因素的影响结果。那么这四点,其中第一点就是社会转型期结构性紧张的一种冲击。就像我们在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老龄人的增加。大家知道是要靠中青年来抚养老人和孩子的,这样一下来老少的抚养比就增加了,就迫使中青年的抚养压力增大了。那么同样在组织管理中,这种制度的积压是不可忽视的。
劳春燕:王教授,您分析的非常全面了。这里面关键的一点,您刚才也多次提到了,关键是社会的压力太大,对个体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上有老,下有小,房子,票子,车子,哪一项都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