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财大

您现在位于:
【人民网】常州大家:专访原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柯敬
发布时间:2011-11-14 来源:人民网 11月10日

年少红楼小笔杆

“我14岁那年,追随父母从海滨烟台来到了江南小城溧阳。我启蒙时正处解放战争年代,老是打仗,就没怎么好好念书。在溧阳东门街小学读了两年小学,后来考上了省溧中。”王柯敬开门见山。

王柯敬的父母都是南下干部。父亲渡江后,担任常州交通银行军代表,后调任溧阳县人民银行行长,母亲也是银行干部。父亲后来当过溧阳的副县长、代县长。因此采访中记者很自然地把他走上财经路归结于受父母的影响。哪知王柯敬却道出了年少时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

1959年夏,王柯敬初中毕业,他决定报考当时在周边地区最好的江苏省常州中学,考后自我感觉良好。后来,江苏省委组织部决定,每县保送三至五名成绩好、成分好、学习好的初中毕业生,到坐落在扬州的“江苏省甘泉高级中学”学习。这所学校与江苏省干部文化学校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红色秀才”,为党政机关输送文秘干部。王柯敬被组织选中,成为甘泉高级中学的学生。

甘泉中学的教学用房,由省委在全省党员交纳的党费中划拨兴建,名为“红楼”。教师则是全省重点中学选拔的骨干,学习以语文课程为主。在红楼的三年学习生涯里,王柯敬成了学校小有名气的“笔杆子”之一。

王柯敬的一篇习作《雨》,描述了同学们在休息日赶去农场抢收稻子的过程,有情有景,生动活泼,感情细腻,打动人心。这篇作文获得全校作文比赛一等奖。作为一个中学生,王柯敬的写作特长已崭露头角。

尽管王柯敬热心写作,却没能成为作家,后来连去省直机关当文秘的理想也破灭了。由于国家“三年经济困难”,1962年甘泉高级中学停办,学生多渠道分流。王柯敬被安排到溧阳西门街小学当教师,但就在这一年他考上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去北京读书。

管理创新铸就“中财现象”

1966年,王柯敬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会计系毕业,分配方案是去财政部。正在这时,“文革”开始了,命运再次和王柯敬开了个玩笑,他被分配到了新疆,在自治区机械局从事财务工作。直至1979年,他才从遥远的天山脚下召回京城,在母校当上了一名教师。1983年,王柯敬担任经济管理系副主任,1985年当上了学院副院长,1992年升为院长。1996年,学院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他是第一任校长。

谈及中财毕业生,王柯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大学生到车间实习,师傅问:“为什么你刚毕业工资就比我高?”这位大学生高傲地说:“我搞的是复杂劳动,你干的是简单劳动。”于是,工人师傅就送给他一个“复杂劳动”的外号。诚然,在市场经济、尊重知识的社会背景下这位大学生说得并不错。但是,财大的学生毕业出去后很少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做人比较虚心、做事比较踏实是财大学生的特点。

来自社会各界的评价表明,财大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现实理论与政策问题反应快,很能干活,受到器重,曾一度被兄弟院校领导称之为“中财现象”。

财大学子中的成功人士对母校的发展帮助很大,很多当部长、行长的毕业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中财每学期举办部长论坛,邀请共和国的部长来校讲课,更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拓研究思路。

王柯敬谈到,学校是凭借着改革的春风发展起来的。从前,教育部的一个司长家住北太平庄,每天从我们学校门前走两趟,走了几年,竟不知道中央财大在哪里。如今,中央财大的校园越变越漂亮,门前是花坛绿地,往后是著名美术家韩美林的巨大青铜雕塑——龙马担乾坤,背衬着三座高耸的教学楼、办公楼……

2003年接任中央财大校长的王广谦曾谈到,自己年仅30多岁时,学校就评自己为教授,当时他拿着登记表翻来覆去不敢填。心目中的教授是那么神圣,是自己十分崇拜的鲁迅、朱自清……而“我”怎么可以呢?……从中不难看出当时身为校长的王柯敬,用人不拘一格。

王柯敬回忆说:“启用更年轻的校领导、系主任,选拔干部、评定职称,不重年资,重才能。这些都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活力。针对学校有的专业是弱项,我曾经千方百计地从外面招揽人才,调进来以后,发现有的并不尽如人意。后来就改变了办法,先过渡一下,考察一下,然后再下决断,这样就避免了用人不当的问题。”

王柯敬在任校长期间,教学上果断改革,勇于创新,管理上有条不紊,大胆突破,一批批财政金融的专业人才从财大飞往全国各地。财大的教师们对王柯敬这阶段的贡献做了总结:在他主政期间,中央财经大学由普通院校发展成为全国重点院校,并升格为大学;新生入学考分名列同类院校前茅,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大刀阔斧地进行校园改造,尤其是校门,由看似庄户人家的门户,改建成由大气的广场、草坪、楼群组成的开放式校门;在本世纪初的新一轮学校调整时,他据理力争,从而使学校避免了被兼并的危险,独立成建制由财政部划到教育部,加快了腾飞。

而王柯敬对此却不愿多提,反倒是强调着: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的良好校风,可千万不能丢,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学校还要加强基础理论方面研究,努力创新,还要有发展性的思维。

财经理论研究颇有建树

王柯敬在繁忙的管理事务之余,仍未放弃他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业务,尤其是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更是乐此不疲,每天都到他的研究工作室上班。

自1996年起,王柯敬开始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资金运行与宏观调控”,研究内容涉及金融、财政、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主要从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侧面切入。在上世纪80年代,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讨论中,王柯敬突破“姓资姓社”的藩篱,坚持“企业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有可行性的”(1989),并且一以贯之。他的这一方面的论文有发表于《人民日报(理论版)》的《怎样实现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股份制——一个革命的因素》等。其中《推进股份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现实选择》是王柯敬与人合作完成的有影响的论文,最初发表于《财贸经济》1998年第4期。论文写成后,有同志建议暂时不要发表,因为几乎同时,中央一位主要领导人在讲话中说“国有银行不能股份化”。该文是国内重要专业期刊首次发表的从商业银行性质方面研究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论文。论文指出,商业银行一方面是经营特殊商品服务的企业,另一方面又具有一般公司企业的特征。论文还从4个方面论证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从产权制度上适应商业化经营的要求,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分散经营风险,形成股份制的经营机制,促进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论文还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步骤进行了分析论证。

王柯敬自20世纪90年代初,即关注并跟踪银行不良资产的研究,并在1994年底在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怎样解决企业改革过程中银企债权债务问题”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银行债权转为股权”政策建议。2004年5月24日,以王柯敬为负责人的课题组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问题研究。课题研究历时两年,先后到西北地区和韩国进行了专题研究,最终完成专著《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课题组成员共同发表阶段性成果17项。课题研究成果部分发表后受到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的重视,向全国社科基金办公室调阅了全部资料。

王柯敬的研究涉及国有企业改革、财政、金融、保险等多领域的理论与政策问题。除此之外,他的《消费与节约的统一性》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发表于《人民日报(理论版)》“专家论学问”专栏的四篇文章都被收录大型文集《破解中国经济热点》中。笔耕不辍,研究不止,成果不断。这或许是当年的“红楼遗风”吧?(来源:常州日报)

【人物简介】

王柯敬:1940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会计专业。1968年分配至新疆工作,1979年调回母校任教。1985年至1992年任学院副院长,在此期间晋升为副教授、教授。1992年9月任学院院长,1996年学院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任校长至2003年6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财政部、保监会多项重点课题,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主要著作有《财务管理》、《工业企业管理学》、《迈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等。

(责任编辑:王玉)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