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赞同“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89.9%表示“市场经济更需要互助精神”,89.2%认为“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人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更注重个人成长、更加看重个人得失时,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却给出了一张不一样的答卷。
学生们的这种境界与该校自2005年起实施的“全员育人”制度分不开。至今,该校已于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先后3次进行全员育人工作考核。课堂内外,一个全员育人的平台已在中央财经大学搭建起来,实现对大学生的全天候、全方位“精神养育”。
这种培养首先表现在学术上。
“老师,我可以跟你一起做项目吗?”有一天晚上,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刚从外地出差回到北京,打开电脑,她的聊天对话框就闪烁起来,跳出这样一句话。
刘姝威说,她主持的中国企业研究中心常年有三四十名本科生参与学术项目。因揭穿“蓝田造假”事件而震动经济界的刘姝威教授,在学术上立场鲜明、敢于直言,在教学中却平易近人,是学生生活中的益友、学业上的良师。
“财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像银行、财会部门等都是经济犯罪高发区,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操守,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刘姝威说,作为财经专业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暴利必有暴弊”,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做人道理。
刘姝威给大一本科生开设了“模拟投资银行”课,由于她授课方式灵活独特,这门课受到学生的热情追捧。2008年,全校1800多名新生,有980人选了这门课,气氛活跃的大课堂成为校园一景。
像这样“学术育人”的事例在中央财经大学还有很多。为了推动“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中央财经大学近几年推出了本科生综合导师制,让教授学者深入本科生中间,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学业和思想上的辅导。目前,各学院共有218名综合导师,占学校任课教师的近30%,辅导学生1500多名,覆盖面超过30%。
除了学术上的指导,学校也搭建了课下的育人平台。
学校建立了班主任、综合导师、学业导师、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实践指导教师等队伍,鼓励教师长期、有规律地开展育人工作。学校还建立了新生成长导师制,学校机关党委率先推出党员管理干部担任本科新生成长导师的做法,以一对一、师生互选的结对方式对新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至今共有770人次的党员管理干部担任本科生成长导师,与2800余名新生结对开展成长发展辅导,覆盖30%以上的本科新生。成长导师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校园见面、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思想、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和困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这两年,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以前不和学生打交道的部门,现在也主动向学生征求意见。
“比如资产管理处,采购桌椅板凳、宿舍卧具的时候,都会事前征询大家的意见,甚至会考虑到体育类专业学生的身高问题,和过去直接拍板的做法大不相同。”学生处处长朱凌云说,每学年学校还召开听证会,校领导与后勤集团负责人到会听取各班负责人的意见,并在会后通过校园网对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逐一解答,尽量让学生满意。
中央财经大学每两年还对全员育人工作进行考评,内容包括单位自评、考评小组实地走访、师生测评、委员会综合评议、现场答辩5个环节,在考评过程中实行学生一票否决制。
以2008年年底第二次全员育人工作考核为例,全校29个教学单位、19个职能部门和6个教辅单位参与,涉及1338名教职员工。单位自评、考评小组实地考察、委员会评价等环节一丝不苟地实施下来,历时整整两个月。每个考评小组里除组长、组员外,还有两名学生代表。
“育人工作的最终对象是学生,对于学生的意见我们非常重视。”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侯慧君说,考评小组会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如果学生有反对意见,实行“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