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财大

您现在位于:
【中国教育报】创业教育缘何喊好的多实干的少
发布时间:2006-10-17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大学生创业倍受关注,但建立完整、独立、稳固的创业教育体系面临许多难题

———创业教育缘何喊好的多实干的少

近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与日本大阪商业大学联合举办的“中日创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召开,这是继今年4月由南开大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商学院共同主办,亚、美、欧多国参加的“创业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后,又一次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国际探讨。

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看好以及党中央在今年年初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中国创业教育越发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然而,并不乐观的现状让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为创业教育开辟一条新路。

学生为何接受创业教育的热情不高?

“我知道创业是个艰难的过程,但我喜欢创业的经历……累了也要自己坚持下去,因为有个梦想在等我!”这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一名学生在即将接受创业教育前的一份心得。

2004年,作为创业教育的尝试,该校开设了《创业学》作为全校选修课。但出乎意料的是,与学生最初的热情相反,全校报名选修的学生仅30多名,最后正常来上课的不足20人。是什么导致了这样强烈的反差呢?

教授《创业学》课程的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周卫中在事后反思:第一,在认识上,我们并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对于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特点也缺乏把握,很多地方存在分歧;第二,在教学体系上,目前在国内尚未达成共识,内容还不够完整,不成熟,不系统;第三,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缺少吸引力;第四,没有权威的教材体系;第五,相应的创业活动流于形式甚至空缺;第六,考核方式依旧是应试教育类型,教学管理上也与当前体系存在很多矛盾等。据记者调查,这些问题在全国高校创业教育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创业教育普遍眼高手低,喊好的多,实干的少”的状况。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应由何支撑?

2006年3月,在有着60多年创业教育历史的日本大阪商业大学,设立了5年的创业先锋班作为创业教育的一个重点项目,有了它的第一届毕业生,在摸索中他们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该校校长谷冈一郎说,创业教育重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教育体系上应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习模拟、实地调研四个部分,要聘请一批具有不同专业背景、既有理论造诣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师资团队;在管理上,对内要通过鼓励和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外要与当地政府、区域社会广泛合作,大学要把自己创造的知识产权带给社会,为企业服务,而社会的创新型企业也是大学创业教育中活生生的教材;同时,还需要与所在地的高中进行教育合作,因为创业教育需要从小抓起。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也做了一些艰难的探索,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日益成为大家的共识。在如何结合上,一些高校,比如中央财经大学将创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结合,逐渐形成了以开设《创业学》为代表的普及性创业教育和以创业先锋班为龙头的系统性创业教育,以及由创业实践活动组成的创业教育体系。这样,一方面突破了原先讲座、演讲、选修课这些单纯侧重理论传授的方式,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校园创业计划”、学生自创自办公司这些单纯侧重实践的模式,重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授与实战演习、普及性教育与系统性教育同时进行,以期形成完整、独立、稳固的创业教育体系。

启动创业教育这项社会工程难在哪?

剑桥大学在校以及毕业的学生,成立了310家公司,市值超过40亿英镑。在国内,尽管校园创业也在许多高校兴起并得到了校方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如清华大学将写字楼半价出租给学生创办公司,复旦大学拨专款实施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合作为学生设立1000万元的创业基金,等等。但是,与国外校园创业公司比较,我们在行业内出类拔萃者却凤毛麟角。

很明显,我们的创业教育面临着一些困难。那么,在随后的学生创业中遭遇更大的阻力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创业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更是一项社会工程。正如周卫中所呼吁的:创业教育不光是高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不仅仅需要相应管理部门科学政策的出台和落实,还需要创业园区、行业协会、大小企业和工商界、劳动保障等部门提供资源和信息,一起来做好这件事。当然,健全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也是我们所企盼的。

创业教育面临的另外一个困难是,社会上存在某种急功近利的观念,即鼓励大学生以创业解决就业。周卫中认为:“以创业促就业的思路并没有错,但应该将眼光放得远一些。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很大,要求他们马上出成绩不现实。我们不能把就业重压推给学生,应该着眼未来,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所以,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更应侧重于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传授创办企业的技术。”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也强调,中国创业教育尚不成熟,特别是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还没有把创业精神作为一种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应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性。他说,创业精神体现的根本特征,是人内心深处具有的不断发现和创造世界的动力和相应行动,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在心中播下如何发现和创造、如何为人类创造更好环境和更多财富的种子,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是一种推动的“源泉”。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