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财大

您现在位于:
【《教育与职业》杂志】王广谦: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发布时间:2006-10-30 来源:《教育与职业》杂志

从中央财经大学的校园网站到Google、Badu等搜索引擎所能延伸到的网络世界里,属于王广谦的空间很多——他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金融理论界最活跃的青年学者之一。作为我国知名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他针对中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提出了诸多创见,对中国经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今,作为一所拥有光荣传统的重点大学的校长,他密切关注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学校治理、学科建设以及师资力量的提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然而,与学术、管理中的活跃身影相比,生活中的王广谦依然平淡如初——翻阅了几乎所有与他相关的报道,个人专访近乎于零。

谦逊、平和、淳朴,用这几个词来形容王广谦再恰当不过。

2006年8月21日上午10时,笔者按约定时间准时走进了王广谦的办公室,正在伏案工作的他急忙站起来热情地接待。

看到他忙前忙后的样子,笔者一时竟然忘记了他重点大学校长的身份,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位热情淳朴的老家乡亲,那般和蔼、亲切。

笔者环顾王广谦校长的办公室——谈不上什么装饰,除了一盆绿绿的龟背竹,房间里随处可见的就是书和文件,就连招待客人的茶几上也不例外,堆满了一摞摞的文件资料。他的忙碌是显而易见的。

听说跟笔者是老乡,王广谦显得很高兴,他亲切地跟笔者唠起了家常。

于是,没有校宣传部门同志陪伴左右,也没有秘书从旁记录,就连记者事先准备好的采访提纲也搁在了一旁,随着摄影记者万象按动快门的声音,一场对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的专访就这样以一种“唠嗑”的方式开始了。

大学之前

王广谦生于1955年,山东东平人。从小就爱看书的他,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爱读一些历史、文化名著,尤其对隋唐时代家乡涌现出来的历史英雄人物着迷。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王广谦刚刚读完小学五年级,与同龄人一样,他的中学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

1972年,王广谦中学毕业。在当时动荡的年月中,他先是做过乡村赤脚医生,后来又应征入伍,成为当时泰安军分区警卫连的一名文书。部队期间,王广谦没有成为曾经向往的“军医”却凭借自己的文化知识成了泰安军分区警卫连文书。这让他在工作之余,有机会读到当时部队上的藏书,尽管大部分都是马列、毛选等革命书籍,但还是让他兴奋不已。“大部分书都被翻得起了毛边,但还是一遍遍的看,每看一遍都觉得有不同的收获。”忆及当年,王广谦仍历历在目。

严格的部队锻炼加上长期坚持不懈地读书,让王广谦快速地成长起来。曾向往成为一名军医的他,经过几年的部队生活之后,思想观和人生观悄然发生了变化。“当时已是文革末期,通过收听广播和阅读报纸,再目睹当时的社会情景。我预感到今后的社会发展重点肯定不会是原来的样子,社会建设的重心一定会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也正是那一刻,“经济”一词第一次真正跃入了他的脑海中。

转眼10年“文革”过去了,国家恢复了高考。当时,参加了第一届高考的表哥把恢复高考的消息写信告诉了王广谦。因为当时部队上不能参加高考,当兵已有5个年头的他,只好满怀无限留恋地脱下了穿了近五年的军装。

1978年4月,刚刚复员回家的王广谦开始着手准备高考复习。期间,他担任了当地中学的一名民办教师,一边教课,一边备考。1979年7月,经过了一年多的紧张复习准备,王广谦参加了高考。后来,成绩揭晓。他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中国财经领域的最高学府——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即今天的中央财经大学。

高考成功,这应该是一个人生命中很重要的片段。没想到,谈及往事,即便是那些“闪光的回忆”,王广谦也一脸平静。因为,在他看来,早年的那些经历,不管是从乡村赤脚医生到连队文书,还是从民办教师到中财大高材生,都是很平常的经历,并没有特别之处,即便是当时取得的一些成绩,也是环境的淘练使然。

“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如果说有什么特点的话,就是做事比较认真。”采访中,王广谦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正如当年在“家门口”当兵仍坚持四年才回家探亲一样,他身上的那股子认真劲正是他无论从事什么都能坦然应对并能收获许多的原因吧!

潜心学术

1986年,刚刚写完母校硕士毕业论文,已经留校任教的王广谦便被借调到国务院发展中心做咨询研究工作。

接下来的3年,正值中国财政税务、金融保险以及企业体制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对于当时刚刚起步做研究的王广谦来说,这段经历堪称他人生中的一个黄金期。

正如此前他在接受唯一一次媒体个人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在发展中心,他扎扎实实地做了3年研究工作。其间,他在著名经济学家马洪领导下,与杨培新、佐牧、陆百甫等一起,对企业改革、财税改革、金融保险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完成和参与了近20项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为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由于工作关系仍在中财大,王广谦在科研之外还必须担负学校的教学任务。当时,如果早上前两节有课,10点下课后他还要赶到发展中心;要是碰上后两节有课,就9点半从发展中心赶回学校上课,下午再返回中心。就这样,王广谦骑着自行车坚持了3年。乃至今天,做了校长的他仍然坚持骑车上下班。这一点,恐怕在国内普通高校中也是罕见的。

1987年4月,王广谦远赴澳大利亚,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做了两个月的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合作研究。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却由此开启了他日后学术研究的国际视野。

1988年6月,年仅33岁的王广谦被提拔为副教授,成为中财大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在他看来,这是对自己工作的最大肯定。仅仅四年之后,他就被擢升为教授,时年37岁。

跟笔者聊起那些经历,王广谦流露出了少有的感慨——尤其对当年的借调经历和领导伙伴,他的内心充满了感激,因为那一段扎实的研究工作不仅让他深刻了解了当时国内的经济、金融现状,而且也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多年来教学之外一直坚持学术研究,他并不觉得辛苦。相反,他觉得是一种幸福,这让笔者明显地感到,徜徉在学术海洋里的王广谦是快乐的。

与他面对面地交流,除了能感到从他骨子里透出的一种淳朴和谦逊外,还能深刻地体会到他身上那种学者特有的求知欲。大学读书期间,他不仅精心研读了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经济学著作,而且在硕士生毕业前就已有20余篇论文发表。至今耕耘数十载,王广谦已先后出版著述数十本,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先后五次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并著有《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中国证券市场》、《中国经济增长波动与政策选择》、《二十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等代表作。

2005年9月初,王广谦主持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教学成果项目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是温家宝总理接见王广谦等获奖代表时借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他时刻铭记在心。

如今,管理、研究之外的他时刻不忘自己教师的身份。与此前著作颇丰的专业研究相比,如今身为校长的他,很多时候思考的其实是怎样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怎样更多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储备优秀人才。

运筹中财大

中央财经大学始建于1949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举办的第一所财经院校。57年来,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集体及教育部、财政部领导的特别关怀,通过一代又一代中财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形成了“忠诚、团结、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高起点、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6万多名高级财经管理人才,成为中国高级财经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被誉为“中国财金黄埔”。

2003年6月,王广谦被任命为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从那一刻起,时年48岁的他迎来了人生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挑战。从师者、研究者到大学校长,台前幕后的角色转换或许是风光无限,但由此束缚的何止是学术空间自由的翅膀?很多时候,挑战背后需要的是割舍的勇气。但是,重任落肩的一刹那,王广谦的脑海里就只剩下一代代中央财大人奋斗不息的身影了。作为一名老财大人,虽然在管理岗位上历经金融系副主任、主任、副校长达15年之久,但是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手里时,他心里仍深感惶恐。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丝毫不敢懈怠,“中财大一直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财经管理领域与政府部门联系密切,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过程,成为了重要的政策研究中心。因此,来这里读书的学生都是最优秀的。而如何使最优秀的学生受到最优秀的高等教育,是我们时时刻刻所思考、所努力的。”环顾四周,高校改革蔚然成风,中财大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而展望未来,是继续坚持“财经”特色办学,还是积极实现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于是,以学者特有的严谨与务实,王广谦开始苦苦思索中财大的发展之路。

“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的办学质量争议颇多。实际上,近些年来中国大学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现如今,各大高校都在致力于向综合性方向发展。走多科性、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的路子也是中财大前进的方向。但是高校改革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不能用统一的模式来改。而衡量一所大学优劣的最主要的方式应该是看它是否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能否吸引到优秀的学生,是否具备高水平的管理。”

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强调复合型和综合性。因此,王广谦认为中财大过去在财经学科建设方面的强势,也需要有多学科来支撑,“中财大学科体系原来较为单一,近年来学科发展很快,这是因为好的大学要有多学科的相互支持。但学科专业的扩展是要有选择的,我们新增的学科、专业都是社会急需的,而我们也有能力有条件办好。例如,我们创办了信息学院、法学院和文化传媒学院,开设了应用数学、体育经济、财经新闻等新兴学科,这些都为学校的建设提供了更扎实的基础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交谈中,笔者还得知,中财大目前还处在转型期,因此如何加大引进师资力度,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加快学校建设步伐,是学校目前的攻坚方向。 对于此,王广谦充满信心。

接下来,他重点谈了师资建设问题,“我们的大学生,不管是知识基础还是综合素质都是很优秀的。相比之下,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最关键的是如何把他们的能力提高上来,让他们能够承担起培养高标准、高要求、高素质人才的任务。目前,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我们的工作主要侧重于提高师资的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从学校管理上来说,主要是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谐优雅的环境。”可以说,对于高水平师资的追求,是王广谦上任以来的重点工作之一,而现在最让他牵挂的则是新校区建设。

王广谦说,现在中财大仍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校长,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一切以学校发展为重。让他欣慰的是,目前新校区的征地工作基本完成,很快就可以动工建设了。

今天,登录中财大的校园网站,广大师生关心、讨论最多的就是新校区的建设。身为校长的他,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从前期征地工作到基建方案的最后落实,哪怕是通水管道的铺设安装,他都要一一过问。就在记者采访期间,还不时有负责工程基建的老师就某些关键问题与他交换意见。

因为王广谦的心里始终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要为成千上万的师生负责,“我们要创造最好的条件,让最好的学生和最好的教师在这里学习、研究和工作。”

然而,他又是清醒的,中财大绝不会搞盲目扩张。对于学校规模,他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绝不会扩大太多,因为学校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虽然规模很小,也没有法学院和商学院,但那是世界公认最好的少数大学之一。”

寄语“四个希望”

2006年6月24日清晨,中央财经大学200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在该校主教学楼前广场隆重举行。

面对即将踏上社会的广大学子,王广谦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又发人深省的讲话。他首先向他一直深爱着的学子们表示了衷心的祝贺,“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由衷地祝贺你们每一位同学,祝贺你们在中央财经大学这所具有光荣传统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学府里顺利完成了学业,获得了学位,成为中央财经大学合格与光荣的毕业生!”

同时,他又不忘对广大教职员工和一直关注学校发展的各界人士表达了谢意,“作为校长,我要向给你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和全体工作人员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向一直关心支持中财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王广谦随后向大家坦陈了学校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在学校发展的现阶段,我们确实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办学条件与学校享有的声誉还很不相称,作为校长,我要向同学们表示深深的歉意。请同学们相信,我们一直在努力,学校会越来越好。请同学们带走美好的回忆,留下理解和一如既往的支持。”

如此诚挚的讲话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同学们深情凝望着他们敬爱的校长。或许,此刻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平时与校长一起讨论问题的场景,从校训到校园文化,从办学理念再到师德建设… …

其实,在这每一次讨论的背后,包含了多少王广谦对同学们的包容、关爱以及对学校美好明天的热切希望啊!

最后,作为师者,更是作为一名长辈,王广谦郑重地向即将踏上社会的年轻学子们提出了四个希望!

“当今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知识的获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磨练。希望你们牢牢树立继续学习的观念,珍惜时间,努力进取,永不停息;虽然你们所学的专业大多数都是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但实际的工作经验是你们目前所缺少的。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有的是课堂上老师不曾讲过的。希望你们尽快适应社会要求,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当前,社会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希望你们增强法律意识,恪遵职业操守,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不为流俗所染”;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有赖于德学兼备的人才。作为中央财经大学的毕业生,你们要志存高远,明德近道,要将建设美好社会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将增长才干与加强道德修养结合起来。因此,希望你们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结合起来。”

今天看来,这四点希望所包含的内容或许正是王广谦数十年来的人生写照。而今,他把自己数十年的心得体会赠予眼前这些年轻的学子,仿佛面对今日之中财大,作为校长的他寄予了怎样的期望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回首曾经的那些人生过往,一路走来的王广谦从容淡定。如果说“淡泊”是他秉性,那么,“致远”则是他以校长之责大书的一笔。

王广谦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财经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人事部等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北京市首批青年学科带头人”、“财政部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北京经济学总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等。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