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财大

您现在位于:
【中华英才】郝演苏教授接受《中华英才》专访
发布时间:2006-03-30 来源:《中华英才》

近日,我校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接受了《中华英才》杂志社的专访。《中华英才》是我国唯一一份以介绍人物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型新闻半月刊。专访内容发表在该刊2006年02月20日(NO.04期,总第376期)上,现将专访内容转载如下:

“百姓保险专家”郝演苏

2004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我国著名保险专家郝演苏完成了对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的分析,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保险业40%是泡沫”。郝演苏的观点对于中国金融市场上最年轻的保险业而言,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年多过去了,中国的保险业怎样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了中央财经大学。

与郝演苏教授握手的当儿,记者打量了一下这位在中国保险圈内几乎尽人皆知,媒体曝光率极高的学者。一身笔挺的西装,黝黑的皮肤,眼睛里闪烁着中年男人的沉稳和果敢。爽朗的声音和亲切的笑容,让人很难把那么尖锐犀利的观点和眼前的这位文人雅士结合起来。落座后,没有多余的寒暄,谈话的主题直奔保险。

语惊四座的“保险泡沫论”

什么是“泡沫”呢?“泡沫”的经济学概念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大凡有虚拟成分的经济现象都可以被说成存在“水分”或“泡沫”。而郝演苏所说的“泡沫”是指由于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口径的问题。导致从学术或研究的角度分析而发现的掩盖市场真实状况的虚拟现象。郝演苏对这种虚拟现象的解释是,我国每年高速增长的保费收入只是表面繁荣,老百姓真正的保障质量并不见得有大幅度的提高。

郝演苏研究保险已有20多年,而开始关注“保险泡沫”是在2001年。当时,他就发现中国的保险业并没有认清主业,对保险行业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存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郝演苏写了很多文章来论证 “保险泡沫”,但苦于当时没有具体数据。然而几个真实的事例给了他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决心。一位不幸遭遇车祸的母亲在生前买下一种分红储蓄保险,交过3万元,可是在身故后留给未成年女儿的仅仅33万元保险金。死亡应该得到保险公司的最高保障。可恰恰相反,这样的赔偿结果仅仅相当于储蓄的功能。郝演苏陷入了思考——“这些年,我们的保险业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从重庆 “井喷事件”到北京“密云事件”,以及一些矿难事件的事故处埋中,郝演苏发现保险索赔金额和人数与5年前、10年前并没有太大区别,“这说明国民的商业保险保障并没有很大改观,我们真实的保险密度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他希望自己的结论可以引起整个保险行业的重视和警醒。

从2004年的暑假起,郝演苏开始组织人员对 2003年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在国际通行统计惯例这个“放大镜”下,中国保险业极度膨胀着的泡沫清晰可见。他们把不属于保险保费收入的部分作了剔除,即把包括非风险保费业务收入以及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寿险业务中的非风险保费收入剥离出来。一道简单的“减法”下来,我国保费的真实收入就大打折扣了。

当然,“40%的泡沫”对于年轻的保险行业来说,确实是一个“毁灭性”的数字,它的提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政府还专门为郝演苏的这个观点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后来有些学者就开玩笑说,建国以来啊,从来没有政府为一个读书人开过新闻发布会,郝演苏可是头一个。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保险行业情况比较极端,退保率上升。郝演苏没有想到下滑幅度会这么大。但是他依然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我们买错一种商品退货是很正常的,而对于商场而言,这种损失也是值得的,这种打击是应该承受的。”这样的比喻是恰当的,对于商场而言,一件商品退货的损失远远不及失丢消费者的信任损失大,因为信誉是千金不换的;同样,对于保险市场而言,退保虽然是不小的损失,但这种打击却能让整个市场找到病根。” 政府如果让我出来做报告,我还是讲我的观点,我是不会变的。”从郝演苏的眼睛里,记者看到了一种坚定和正直。

虽然后来有很多人说郝演苏“泼冷水”。但也有很多老百姓发短信或是在网上发帖子支持他。“老百姓支持我,这就足够了。”郝演苏说。

保险专家的“百姓情怀”

郝演苏的学生这样解释他们的导师执意做“百姓保险专家”的情怀:“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老自姓。你看,新年时郝老师把几百张贺卡用彩绳挂起来装点办公室的那份情趣,你看郝老师香槟色富康车里满载猫、狗、熊等毛绒玩具的那份童心……他热爱生活,更热爱老百姓。”

郝演苏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爱心天使”的宣传画,上面有郝演苏的照片。原来,SARS期间,敢到市场作保险业务的人很少,郝演苏却和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一起为百姓们奔走服务。这位勇敢的保险专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

“百姓保险专家”的称呼对于郝演苏而言是名副其实的,经常有很多群众慕名到他的办公室来询问买保险和索赔的问题,郝演苏就耐心地给他们讲,而且还帮助他们在索赔过程中维护自己的权益。“百姓不懂得保险,所以叫我专家。”郝演苏谦虚地说。当记者问郝演苏老百姓应该如何在买保险的过程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时候,他却皱起了眉头:“不要过多强调老百姓,他们搞好自己的专业就可以了。对于保险,很多群众是不太清楚的,你凭什么要求任何人都有识假的能力呢,他又不是专业人士。” 显然,这个 “百姓保险专家”早已经习惯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了。郝演苏还特别向记者强调了“诚信”二字,他说一个良好的保险体制,要靠市场的培育,政府的监管和企业家的良心。当然老百姓在购买保险的时候也可以多比较,但是在一个和谐社会里戒备心不要太多,否则整个社会就会缺乏诚信。

“保险是给很有责任,很有爱心的人的一种服务,要真正实现一诺千金,否则整个社会对保险业有错误的看法,是对社会诚信环境的一种破坏。”郝演苏把保险行业看成是一个帮助社会,帮助民众的团体,一个应该地地道道履行自己责任的优秀团体。“保险就是一种无形的承诺,所以保险公司的诚心就显得很重要了,当然企业强调利润是没有错的,但要赚良心钱,生存要靠取信于民啊。”

郝演苏说自己是个很随便的人,也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他喜欢教书,喜欢在假期开着车带着妻女出去兜风,还要忙于各种学术活动,但在他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的倦意。“我喜欢爬山,打球,喜欢读人物传记,我欣赏巴菲特,索洛斯,还有我女儿。”说到宝贝独生女,郝演苏显得特别精神,就像每一位幸福的父亲一样。“我的感谢我女儿,她经常鼓励我和年轻人接触,多和时尚的事物接触。我和女儿会一起看‘超级女生,’在一起谈最潮流的话题,我这个老爸可不落伍!”的确是这样,郝演苏的学生们很爱和他交流,在与同学们的互动之中,郝演苏也取得了极高的威信。对此,郝演苏常常觉得保险这个行业给了他不少的快乐。

与保险的不解之缘

“保险”这个名词源于西洋,英文拼写是“Insurance”。国人将它翻译过来曾读作 “燕粟”。正是因为 “演苏”与 “燕粟”在读音上的极其相似,成就了郝演苏一生与保险事业的不解之缘。

1983年初秋,刚刚结束在东北财经大学四年学生生活的郝演苏,被分配到辽宁大学任教。由于本科学的是金融专业,郝演苏在办妥了全部人事手续后就到金融系报到了。可是报到当天不巧系主任不在,于是郝演苏就走进资料室打算熟悉一下环境。一个正在浏览杂志的白发老者摘下老花镜,微笑着站起来,“小伙子,你是新分配来的吧?” “是”“你叫什么名字?” “郝演苏”。 “郝演苏,郝演苏!”老者重复了两遍,注视了他一会儿,嘴里还小声滴咕着“演苏!演苏!好!好!好!”郝演苏对那位老者的意思很是不解。几天后再来学校报到的时候,郝演苏却被系主任告知,有一个李教授点名要他去当助手。原来那天的长者就是李教授,他正在筹建辽宁大学的保险专业,那天觉得郝演苏的名字和保险颇有缘分,就决定选用这个助手了。就这样,因为名字,郝演苏被这位上个世纪40年代到日本学习保险的李松操教授带上了研究保险的学术之路。

那个时候,刚刚恢复国内保险业务,除了几本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编的培训教材,根本找不到系统的保险教科书。于是,李教授交给郝演苏的台湾版 《保险学》和保险公司的培训教材就成了他的保险启蒙读本。 1984年,李教授请他的日本同学龟井利明教授来辽宁大学讲授为期一个月的《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郝演苏负责根据李教授的中文口译整理文字稿。一个月下来,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保险基础课程,还整理出一本当时很有学习价值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一书。

只是经过短短一年的自学和一个月的系统听课,郝演苏从1984年9月开始正式走上讲台讲授保险学课程。郝演苏教的第一批学生是来自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二年制干部专修科学员,这些学员大多比他年长,而且很多人担任基层保险公司的经理或管理人员,他们经常给予郝演苏许多源于实践的信息,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使他获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体会。2003年 11月,来自全国各地200余位学生在北京祝贺郝演苏教授从事保险教育20周年的时候,他还想起了与那些来自保险第一线的学员们互帮互学的日子。

作为保险的有缘人,郝演苏始终对于人类创造的这种精巧、智慧的制度安排感到神圣。他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简约的财务安排,少量的支出在特别安排下汇集成为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突然事件和灾难的财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保险则是一种理性的人生责任。“我们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繁体字爱的结构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应当用心,这个心'就是一种责任,一种人类世代相传,与生俱来的责任。”

“保险使得我们对于责任的体会更加实际,更加完整。”这是郝演苏在二十几年与保险结缘的经历中感悟到的。

密切关注市场关注民生

郝演苏是一个学者,一个在大学校园里做学问的教书的教授。但是你看到他的时候,绝对不会联想到“学究”、“古板”、“迂腐”之类的词汇。因为眼前的郝演苏绝对是一个思想够开放,眼界够开阔的人。这和他多年对市场的关注不无关系。

看看中国保险市场长大的郝演苏,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曾经在香港从事过3年的保险管理工作,从1995年起就担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同时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保险学会常务理事,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独立董事,韩国三星火灾海上保险公司咨询教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和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的社会监督员等。正是由于富有实践经验,郝演苏的意见和建议才会“极具操作性”。而像他那样在中外保险机构中兼职并带有那么一点“权力”色彩的学者在中国保险界寥寥无几。

“我做独立董事,了解企业的运作,一方面我可以把我的观点传递给公司决策层,因为企业管理层更希望独立的专业人士帮助股东和董事正确认识保险运作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直接地了解和观察保险公司的运作,使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距离市场一线更近。”郝演苏反对那种纯学术研究,全盘照搬西方理论的东西。他强调研究要关注市场,老老实实。只有关注现实问题,不是简单的理论推导,社会上才会认可。“如果一个老师写不出文章来,或是喊自己太穷,都是离市场太远了。读社会、读市场这本书,经济研究不能距离市场大远,否则是没有价值的”。郝演苏觉得大学老师不应该成为社会的另类,他对自己的定位是领先的,他要求自己的专业积累和认识应该建立在对特有社会环境的广泛了解之上。-郝演苏经常带着他的学生们出国参加学术活动,学生们也经常有论文在国际会议和刊物上发表。2005年8月,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的首届全球保险盛会上,郝演苏带领他的5位研究生组成了年龄和身份最低的一支参会团队,他的弟子们带到国际学术论坛的论文都是与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有关的现实问题。2004年,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有188篇论文和文章发表,也就是说,平均每两天在媒体上就有郝演苏领导的团队和他的学生们的声音。这个在保险行业中孜孜以求,不懈耕耘的教授正在带出一批又一批关注市场,关注民生的保险界新秀。

这就是真实的郝演苏,一个热爱保险,热爱生活,心里装着百姓,更不忘社会责任的“百姓保险专家”。

[[image1]]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