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人物

您现在位于:
赵春新教授
发布时间:2020-07-31 来源:《中财大学人》

—、个人履历

赵春新(1928~2003),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省寿光县(现寿光市)人。我国著名的财政学家、财经教育家。1945年10月至1950年2月,先后任村青救会长、区委宣教干事、山东渤海军区三军分区政治部联络科干事、华东军区教导总团第四支团秘书、南京市公安学校秘书等职。1950年2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信贷系学习,1953年7月毕业至离休前,先后任财政部人事司科员,中央财政干部学校、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教师,北京市交通局财务处长,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教授(1988年1月)、财政系主任、副院长(1983年1月)。1992年从副院长岗位上离职,专任教授,1995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3月离休。

二、工作成就

赵春新教授长期从事财政科学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工作,丰富的人生阅历、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加之那一代人特有的学术积累方式使其在财政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独到的学术建树和敏锐的学术预见性。早在1988年,即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刚好十周年之际,赵春新教授就在其独自编著出版的《社会主义财政学》一书中阐述了他对财政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具有开拓性的见解。他认为,财政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发展必须得到财政的支持。赵春新教授所说的社会发展内容包括:国土的开发整治;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服务业的建立和发展;人口增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赵春新教授将上述社会发展内容进一步分为两个方面,即国土的开发整治和基础结构的建设与完善,同时对财政学必须研究财政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依据做了深刻系统的阐述。赵春新教授独到的学术建树和敏锐的学术预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财政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作为财政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这对于改革开放刚刚十年、我国财政学术界仍在争论是否继续实施生产型财政来说,无疑是独树一帜的学术观点;另一方面,即使到了今天,当财政学术界开始反思我国全盘引进的英美财政学派过度经济学化的理论缺陷时,我们会发现,赵春新教授关于财政与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学术论点实际上早已暗示财政科学范式和范围对经济学的跨越方式和方向,其科学的预见性可见一斑。除了上述重要学术创建以外,赵春新教授还在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传统的“三大基金理论”及其与财政的关系等领域均有艰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全国财政学术界赢得了崇高的学术尊重。他曾经在《光明日报》《大 公报》等重要全国性报刊和《财政研究》《财政月刊》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阐述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财政的基本特征”“财政信贷平衡和宏观经济控制”“经济换算和财政管理”和“经济结构与财政”等学术论文在当时国内的学术界均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特别是“经济结构与财政” 一文在中国 财政学会1990年首届全国财政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得“财政理论研究佳作奖”,这表明了赵春新教授在全国财政学界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赵春新教授长期关注教材建设,从20世纪60年代初即根据当时中央财政干部学校学员和当时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本科学生不同特点编写适用教材,为我国财经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应邀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讲授《财政学》并编写教材出版;为适应经济体制转换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先后为全国高教自学考试编著《社会主义财政学》和借鉴市场经济有益经验的《财政学》,作为全国通用教材,由全国自学考委经济管理类专业委员会批准出版。此外,还主编出版了《财政知识问答》财政理论分册。

赵春新教授担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期间曾经主管科研、研究生教学和外事等方面的工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他作为分管领导参与主持的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与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合作办学项目——世界银行北京培训中心,邀请了包括后来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铭基、时任瑞典财政 部部长、世界银行高级专家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政治家来中央财大讲学,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改革开放急需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三、人物评价

赵春新教授热心推动我国财税科研事业发展,承担了许多重要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和社会公益性组织的领导职务,是组建中国财政学会、中国税务学会、北京财政学会等学术团体的主要成员,曾任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财政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高教社会办学新生事物,赵春新教授当时被聘任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经济管理类专业委员,参与对全国经济管理类各选考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审核,为我国高等自学考试与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编辑:杨书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