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您现在位于:
我校召开协同创新中心成果汇报和工作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5-12-17 来源:科研处

12月15日,由科研处组织的我校协同创新中心成果汇报和工作研讨会在学术会堂604会议室召开,副校长李俊生出席会议并讲话,科研处处长李桂君教授主持会议,各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单位代表出席会议,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和核心成员、各学院、研究院主管科研负责人参加会议。同时“成果与展望:我校协同创新工作巡礼”在学术会堂39号艺术空间开展。

上午,李桂君处长简要介绍了我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历经三年探索,围绕“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建设要求,各协同创新中心按照原定的建设规划,扎实推进各项目标的落实,这次成果汇报既要展示各协同创新中心的特色和模式,也要思考和研讨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新形势下我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

我校9个协同创新中心的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三年的建设成果,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建立中国财政理论学派,打造顶级财经智库”为中心发展愿景,借助“财政协同创新链”与全球人才招募系统,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协同方式,在预算管理、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机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高度聚焦国家对外金融经济重大问题,以高层次、国际化的学术会议为抓手,以高密度日常运行的学术研讨为载体,汇聚协同单位的研究力量,为全球金融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参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政策与实践的研讨和制定,与国际和国内行业组织和实务界密切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和智库服务双重目标的协同发展。“民生发展与中国经济学理论协同创新中心”坚持任务导向,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协同合作,细化和完善科研资助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在中国民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企业发展与全球战略研究中心”以解决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在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的实质性合作,协调多元化的校外协同力量举办有特色的暑期学校。“法金融学协同创新中心”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活动,推进了国内法金融学的深入发展,为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中国海外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开展跨学科、跨校际的协同合作,以扎实的海外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为支撑,服务于中国企业和社会组织面向海外发展重大需求,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工作业绩推动中心向智库建设转型。“文化经济与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以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升国家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活力与质量为使命,在“1+5+1”的协同组织架构下,积极建设“国家文化创新与经济学发展智库”,为我国文化经济与政策领域的政策制定出台发挥重要决策参考。“科技金融协同创中心”整合全校科研资源,立足北京市区域发展,搭建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创新有序转化平台,全力做好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建设,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建言献策。

我校9个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做汇报

汇报过程中,各协同创新中心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认真分析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我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结合当前我国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我校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在取得丰硕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凝练主攻方向,继续探索建立制度化的成果转化渠道,充分发挥我校学科特色和优势,回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需求,加快富有中财特色财经智库的建设步伐。

下午,来自校外协同单位的9位代表就与我校开展的协同创新工作实施效果进行了座谈,分享了协同单位合作体制机制的具体做法,总结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财政部政策研究室赵则永调研员回顾了财政部与我校的协同建设情况,并介绍了财政部近期着力开展的研究方向和需求;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袁春湘处长介绍了与我校在金融服务法领域的长期协同合作;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研究合作处陆俊秀处长分享了与我校的协同工作机制以及合作成效,充分肯定我校对国家开发银行决策参考的智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王岸柳所长有感于“协于多,同于一”的协同理念,介绍了与我校长期而卓有成效的合作成果;北下关街道办事处经济服务办公室张元美科长感谢我校为北下关街道在产业转移、企业发展、功能区定位等方面提供的强有力支持;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李远芳、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培训部李莉、对外经贸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徐朝阳副教授、GFK移动通讯事业部高级经理刘佳也分别介绍了有关情况和经验。

最后,李俊生副校长讲话,他指出我校协同创新建设工作自2012年启动以来,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我校的具体安排,经历三年扎实推进,取得了丰硕建设成果,通过协同各方力量和资源,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继续夯实我校的学科建设基础,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尊重科研活动规律,回归科研理性,才能真正回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二是不断加强与协同单位的合作交流,虚心学习协同单位和社会实践的动态发展,要解决科学研究如何接地气的问题;三是认真思考改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协同方式,不同于理工科科研活动的特点,社会科学研究的协同应更加着眼于互补性和共享性,摆脱世俗喧嚣,潜心扎实科研,勇于承担起中财学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