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动态

您现在位于:
王立勇教授为财政学院师生做“公共政策与应用计量”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4-09-19 来源:财政学院

9月17日中午,应财政学院和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邀请,我校经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勇教授在学院南路校区主教楼808会议室作题为“财政政策波动性的测度、影响机理、决定因素与政策含义:理论、模拟与经验证据”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白彦锋教授主持,财政学院部分老师和博士研究生听取了本次报告。

王立勇教授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央财经大学首批青年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SSCI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杂志匿名审稿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等职务。目前在《Journal of China and World Economy》(SSCI)、《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SCI)、《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3项国家级基金项目。

整个讲座过程中,王老师紧紧围绕“提高学术科研水平、发表高质量论文”这一中心,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以及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杂志匿名审稿中遇到的问题,以财政政策波动为例,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从做好选题、明晰创新、方法论证、遵从准则等方面就如何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申报和完成项目进行深入讲解,并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交流了自己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

讲座伊始,王老师就“财政收支效应”和“财政政策的波动性”的研究现状进行评析,强调“财政收支效应”只有在充分考虑“财政政策的波动性”之后才更有效率。随后,他以自己的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财政政策波动性测度、影响机理、决定因素与政策含义》为例,利用技术路线图系统条例的讲述了该课题的逻辑框架、各子课题的研究要点及方法选择等,并分享了自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验心得,进而引出实证方法在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从项目申报、论文写作、方法创新和当前论文发表难易等角度举例加以论证。

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就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和学习谈了自己的体会。在计量经济模型应用方面,王老师详细阐明了如何进行实证模型的设计:问题与方法的关系、计量模型的来源和筛选原则、模型的使用条件和适用性、模型的稳健性问题处理等,并以“财政政策波动性指标测度”为例,对标准差系数、GARCH模型、残差法、马尔可夫转换方程和滤波法等进行优缺性比较,强调实证模型选取的严谨性;以“探索影响财政政策波动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因素”为例,强调计量模型构建的灵活性;以“最优值问题”、“政策有效性问题”为例,强调计量模型构建的适用性。王老师谈论了自己对计量经济模型的学习经验,通过对多元回归模型、虚拟变量、样条回归等模型方法的比较,强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性,并列举各类极值估计方法(EM)的本质和适用性。最后,王老师告诫大家平时多了解各种模型,便于以后研究时能随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模型和拓宽研究思路。

讲座使在座的各位师生收获颇丰。讲座结束后,一些同学还留下来与王老师就自己的研究论文作进一步交流。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