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园地

您现在位于:
让校园体育少一些约束,多一分氛围
发布时间:2017-11-13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校报

2015年底,南京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在1000米体育测试时猝死的新闻在社会上引发热议,甚至有网友称中国人从“烟杆下的东亚病夫”成为了“笔杆下的东亚病夫”。当然,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夸张,但每每看到身边的同学因为体育测试感到紧张焦虑时、听到同学们对体育考试、课外锻炼打卡感到愤懑不满时,我都会想到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们这些青年学子在被竞技体育的魅力所深深吸引,津津乐道地谈论精彩绝伦的体育比赛的同时,对校园体育却充满了抗拒和厌恶?

在我看来,体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本该是迷人的、愉悦的,它是课堂与书本之外肆意挥洒的汗水,是放下负担释放压力的呐喊和尖叫,是尽情奔跑时让人忘记压抑与不快的多巴胺,也是收获胜利与友情的激动与荣耀。然而这些美好,却在大多数为体育考试发愁的学生心中所剩无几。反复思考,我觉得,浇灭我们心中热情的,主要源于一直以来为学生们“深恶痛疾”的考试了。

因为对考试不及格的担忧,大家的锻炼有了鲜明的目的——通过考试。于是一次次将注意力投注于这次投掷的铅球离满分线还有多远、下次沙坑里的脚印在不在及格线外、什么时候才能跳过那根60分的横杆等与考试成绩息息相关的细节上,心中萦绕着的只有想快点达到及格水平的焦虑,无法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释放身心、突破自我的快感。一旦通过反复练习还不能达到考试要求时,对成绩的担心就转变成了对该项运动深深的厌恶,考试一结束,就再也不想听到关于它的任何信息,更不可能在闲暇之时触碰它。而那些旨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举措,包括开设体育必修课、定期开展体育健康素质测试、设立课外锻炼计时制度等,在执行过程中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激起了同学们的逆反情绪,让很多同学不时地想办法“钻空子”,考试替考、找人代替打卡的现象屡禁不止。

尽管一条条校园体育制度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同学们的运动参与度,但相比之下校园体育更需要的是良好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中财大校园的体育氛围一直不算浓厚。尽管有让人自豪的女排队,有着引人关注的足球赛、篮球赛、羽毛球赛,但这样的活动实在不算多,而且因为比赛对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更多同学被拒之门外。再说一说一年一度的学校秋季运动会吧。也许是基于不耽误教学进程的因素考虑,运动会的时间较短,且学生参与度低,比赛期间看台上的观众寥寥无几。在一些同学眼中,校运会大概就只是开幕式时走走方阵、闭幕式上当当观众,而更多的同学则把运动会当成了不用上课的假期。对于营造校园体育氛围,我个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完善校内体育设施建设。目前学校室外运动场地有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以及健身器材场地,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基本能够满足学生们的日常锻炼需求,但需要在器材出借方面加强管理。建议安排学生志愿者参与管理,延长器材出借时间,完善出借登记方式,加强对出借器材的维护以延长器材使用寿命。学校现有室内运动场地分散在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学院2号楼,以及大学生活动中心地下青年汇,因数量少、开放时间短无法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希望学校能够建设室内游泳馆及健身房,为同学们的课外锻炼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是支持校内体育社团和兴趣小组的活动。打卡计时的规定从实行开始就在校内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相比起强制性的规定,依靠兴趣建立起来的社团和兴趣小组更能激发同学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当下我校的体育社团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社团种类不多且活动较少,希望学校予以支持,指导体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吸引同学们的广泛参与。

三是推动体育竞赛项目和规格的多样化。在现有校内体育赛事的基础上,举办不同项目和规格的体育比赛,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同学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四是改革体育考核方式。充分调研学生的需求和意愿,在符合上级部门要求的基础上,以考核为辅、激励学生主动锻炼为主的原则,重新拟定体育考核办法,切实推动我校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学生对校园体育运动的一些思考,衷心地希望有一天同学们都能真心地享受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