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园地

您现在位于:
【文化时评】看“文化+综艺”如何逆袭
发布时间:2017-02-28 来源:文化与传媒学院

说到综艺节目,很多观众脑海里会想到“好玩”、“热闹”,但闹腾之后,让人觉得“有意义”的并不多。虽说观众喜欢看明星生活化的展示和有趣的游戏,但随着《诗歌之王》、《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热播,这些以“赏传统文化,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综艺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关注,在荧屏内外引发一股古典诗词阅读品评热潮。

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共有255档国产综艺节目。一边是各大电视台拼明星、拼资源、拼资本、拼话题,轰轰烈烈。另一边却是对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有意思没意义、缺乏原创力的吐槽声音。在娱乐类综艺节目制作走进同质化竞争的窄巷之时,一批无明星、不炒作的文化类节目成功避开了市场红海,异军突起,以深沉隽永的独特气质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为聒噪浮华的综艺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直言,“只有让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才能让传统文化常驻”。“文化+综艺”这类节目的产生的源头就是每个人心中的根——传统。《中国诗词大会》让人们思考生活中的诗意,《中国成语大会》让观众重拾成语之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大家品味汉字之美。这些节目的热播提升了观众的品味,而不仅限于娱乐和趣味。因此,包括答题类综艺的兴起、历史类节目悄然走红等,都是观众对综艺节目知识性渴望的一种表现。

娱乐是抓手

观众尤其是学生观众喜欢从文化和历史类综艺节目中汲取知识,也并没有放松对节目可看性、趣味性的要求。

《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郦波生动幽默的讲解和点评吸引了很多观众:“也有人说这不是诗词大会是背诵大会,其实背诵只是之一,文化嘉宾起到的作用就是注重文化价值的拓展,把诗歌和生活、民族结合起来,拓展广度、深度和厚度,增加可欣赏性。通过适当的几句话,给节目增添一点沉甸甸的东西。如果我们在节目里说的某些话,能触动观众们的内心,并且多年以后还能记住,那这个环节就成功了。”在郦波看来,《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文化节目,可以起到大众教育的作用。“我在节目里当嘉宾,实际上和我的课堂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寓教于乐。”他认为, “知识并不拒绝快乐,娱乐也是生活必须的元素” 。因为前些年的“娱乐至死”,让“娱乐”这个词有点跑偏了,甚至带有贬义,“我们要做的,是让娱乐高级起来,有回味、有内涵、有价值。”

因此,如何更好地平衡娱乐与知识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之中的比重,节目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用轻松的外在形式承载深厚的内涵,才是这类节目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做“素颜”节目

一封信、一位演员、一张讲台——清简到不能再清简的《见字如面》被网友们戏称为“素颜”节目,却在豆瓣上拿下高达9.5分的惊人分数。从去年 12 月初在网络上线,节目在三小时内点击量突破 200 万,到今年元旦在地方卫视播出,书信里藏着的意义被更多人知悉。其中,或是名人敞怀,或是平凡人的思念,一封既有离情别绪、爱恨生死,又有妙趣横生、踌躇满志的信件,被念信者娓娓道来,每期都如同带领观众坐上一小时的中国故事情感过山车。简简单单的三个一,却承载了深深的意味。

《见字如面》的导演关正文却对节目的火爆感到不太意外。在其看来,“信件具有天然的真实性,其中的认知价值不言而喻。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的通信,不但极富个人特色与历史带入感,而且打开了认知历史、认知名人的另一扇充满意外感的窗口。”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这是人们离不开阅读的原因,也正是《见字如面》最坚实的底气。

当一群“老戏骨”朗读着普通人们早年的往来书信,使人们“见字如面”、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过往生活的点滴细节。事实上,真正直抵人心的东西从来不是小众的,面向大众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受众面更广且黏性更强。《见字如面》出现的意义不仅是给综艺节目行业注入一股清流,让日益胶着的竞争局面有了新的可能性。另一层面上,它以最朴素真诚的方式展现了大众媒介的本职——传承本国文化,讲好本国故事。

传统文化和综艺的结合赋予了两者更多发展的可能性,综艺依托传统文化扩大自身影响,同时传统文化也依托综艺扩大传播,让传承更加活泼生动。“普及国学知识,传播经典文化”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宗旨,节目除具有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外,更重要的是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