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保险学院党委理论中心组开展习近平关于北京工作论述集中研讨学习
发布时间:2019-12-10

11月27日下午,保险学院党委理论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围绕习近平关于北京工作论述进行集中研讨学习,会议由保险学院党委书记王颖主持,院长李晓林做重点发言。

学院党委书记王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对北京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先后四次视察北京,五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充分体现了对首都人民的深情厚意、对首都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

院长李晓林做了重点发言,他谈到:习近平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强调,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北京要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以创新的思维、扎实的举措、深入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城市发展和管理工作,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习近平指出,建设好首都,推动北京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北京地位高、体量大、实力强、变化快、素质好,是其主要特点和优势,同时不断发展的北京又面临令人揪心的很多问题。把各方面优势发挥出来,把各种问题治理好,要处理好国家战略要求和自身发展的关系,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提高发展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作为高校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个与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学院负责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针对保险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不足的问题,从保险理论上扩展保险的职能,在推动保险业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进程中,将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贯穿到风险治理,将为民族谋复兴的目标贯穿到价值创造,将命运共同体思想贯穿到涉险资源配置,我校保险保障的学科建设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

随后,理论中心组成员发表了学习感想,交流学习体会。

党委副书记张楠楠: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依据。区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都是区域辐射效应显著的地区。京津冀在地理上相毗邻,有着相似的人文风貌与经济脉络,三个地区的协同发展将不仅仅会使这三个地区受益,更会将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流动扩展到更广大的北方地区,进而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核心力量。

副院长池义春:五年前,京津冀三省市发展非常不均衡,北京和天津两级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河北省与京津相比经济发展缓慢,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北京集中太多资源,也导致“城市病”凸显。基于这个背景,习总书记作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的战略的重大部署。五年来,京津冀大地上,处处活力迸发、生机勃勃,成绩斐然。北京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尽力疏解非首都功能,将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和天津去;京津冀出台“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现环保联防联控联治和生态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大兴国际机场投入使用,雄安新区初具规模,不少项目完工,京津冀的规模经济效应开始凸显。京津冀发展是百年大计,除了中央的顶层设计外,还需三地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均衡发展,造福整个地区的人民,改善大家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副院长王丽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国家战略,同时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经过五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协同促进、良性互动的机制,人口、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京津冀三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这正好体现了我党正确的协同发展战略,为其他城市群的构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党委组织员包英娟:京津冀地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正式启动。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的确立。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今后将优化提升教育功能布局,全面增强津冀教育资源承载能力,提升公共教育服务、产业人才支撑服务与科技创新服务水平。深化高校联盟建设,鼓励学科互补优势,开展协同创新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为地方政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财在其中大有可为。

党委委员刘宁静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所要达成的目标,即京津冀地区要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要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目前,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区域之间并不平衡,在经济发展阶段上,东中西部之间是有差异的。相对而言,在东部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是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领先地区。三个区域各有特点,相对而言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北京是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因此京津冀地区应该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从而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应该说,京津冀地区被赋予了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纪委委员李晨光谈到: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十三五”规划项目的课题研究,当时的研究背景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限于当时的现实条件约束,课题报告中的社会保险部分并没有完全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但这五年来,社会保险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不断出台。比如2018年7月17日,京津冀三地人力社保部门在河北省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签署《京津冀工伤保险工作合作框架协议》,三地工伤保险工作实现互认互联互通。再比如2019年6月22日三地签署《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将逐步实现医保定点信息互认、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和加强医药产品集中采购合作。以上措施的实行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结果,也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一个巨大助推力,并将有效减轻企业和群众的负担!

纪委委员杨德齐:习近平在2016年12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提到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问题,要求加快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的法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并要求北京、上海这类国际性大都市率先做出表率。为部署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7年3月制定并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各省市认真执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作为北京市民的一员,我打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遵照北京市政府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规定,以实际行动支持垃圾分类工作,为建设首善之区、建设美丽北京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也会在工作当中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意识。

院团委书记吴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视察北京、河北时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京津冀,涵盖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超过1亿,GDP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三地协同发展问题能不能解决好,意义重大。随着雄安新区的不断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投入使用、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积极疏解、北京大兴机场和新京九铁路的建设,京津冀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通网更加密实,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京津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正在形成。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推进,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冬奥会会给京津冀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校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先行单位,也为首都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虽然两校区办学面临诸多困难,两校区的管理也让学院、老师、学生都付出了更高的成本,但是这也是推动京津冀发展,实现首都功能整合提升的重要改革和环节。我们也在为首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