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组织动员全校科研力量,就疫情防控及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开展科学研究。我校学者充分发挥服务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学科优势,积极为国家应急决策提供科学、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主动在媒体发声,进行专业、理性的舆论引导,以中财大学术智慧,和新冠肺炎开展一场必胜的“科学战”。
我校学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研究特长,加强经验总结与理论提炼,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建言献策。《新冠肺炎疫情下缓解口罩供需矛盾及优化资源分配的应急对策研究》(王瑶琪、王金亭等)、《关于武汉肺炎疫情的形势判断、经济影响评估和政策建议》(张礼卿)、《关于直接面对广大群众发行特别国债和特别公债解决财政困难的建议》(刘桓)、《关于做好公众疫情风险认知与经济信心引导的建议》(辛自强)、《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消费市场带来的阶段性冲击及对策建议》(徐翔)、《中国个体经营户总量测算与新冠疫情冲击评估》(王靖一)、《关于完善我国紧急采购制度的建议》(张小平)、《新冠疫情对文化产业影响分析和对策建议》(魏鹏举、戴俊骋)、《全球金融震荡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问题和建议》(谭小芬)、《疫情对中美经贸关系影响不容小觑》(张晓涛)等50余篇高质量的政策建议报送至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其中10余篇已获得采纳。
各学院教师发挥学科专长,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与接受采访100余次,对社会舆论进行专业、理性的引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党委书记何秀超在《人民日报》发表《切实办好网上思政课》,提出要用心用情办好思政课,引导青年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冯秀军教授为全国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战“疫”里的最美青春——谈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一堂“真心换真心”的思政课引起了全国大学生的热烈讨论,年轻一代纷纷表示深受启发与鼓舞。
金融学院贺强教授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对于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冲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但也不必悲观。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能够化解此次疫情的冲击。张礼卿教授在China Daily发表关于疫情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观点(Fiscal support to weather the storm);郭田勇教授在新浪财经发表多篇专栏文章,引导大家理性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并提出深度拓展线上公司金融,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建议;谭小芬教授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深入分析疫情冲击下的经济走势与政策选择,提出财政金融协同发力有助于化危为机。
财政税务学院白彦锋教授先后在《中国经济时报》撰文4篇:《为“逆行者”免税 为“抱薪者”减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季节规律分析疫情的全年影响》、《面对疫情,财政必须“统筹远近”》、《“治理先机”将为中国在全球疫情蔓延中赢得世界“经济先机”》,持续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专业分析与建议。
农业和农产品消费市场稳定是当前决策的焦点,经济学院于爱芝教授多年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疫情期间在中国财经报、中国网发表《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国际化的影响》、《科学施策 降低疫情对农业国际化的影响》等多篇文章,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冲击影响,并提出部门协同、政策协调、降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农业国际化的影响对策建议。
社会与心理学院1月31日在“中财应用心理”微信公众号推出辛自强教授撰写的《调适社会心态,助力疫情防控》,以“抗疫心力量”专题形式推出系列科普文章向师生普及心理知识,疏导焦虑情绪。截至4月10日,心理学系师生已经撰写并推送35篇原创科普文章。此外,辛自强教授撰写的“关于疫情防控中社会心态疏导的建议”一文入选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和对策建议得到北京市有关领导同志批示。
政府管理学院徐焕东教授、姜玲教授、王伟副教授等从建立应对重大疫情灾害紧急采购制度、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对面对复杂巨系统挑战的城市治理、复工复产、提高城市“免疫力”等问题提出了专业见解与政策建议。
互联网经济研究院与经济学院共同组建研究团队以“中财战“疫”,助力“六稳””为主题,围绕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我国贸易及对外投资、全球资本市场、复工复产、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非接触经济、“宅经济”、零接触金融、稳岗与就业、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经济未来着力点等话题开展研究。已在中国网、新华网客户端发表专题文章8篇。
会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各学院教师也在《中国青年报》、《证券日报》、新华网、搜狐网等主流媒体上接受专访或发表研究报告、文章,增强民众抗击疫情、恢复经济秩序建设的决心和信心。